在四川,一到臘月,從家家戶戶陽臺上掛著的一排排臘肉, 就能感受到過年的喜悅。臘肉,是四川人的鄉愁。我曾經在北方生活了十幾年,那里的四川老鄉,過年后就從老家將臘肉香腸郵寄到幾千里外的打工地。隨著時代發展,一些古樸的村落逐漸消失,但四川人制作臘肉的民俗至今延續著。
印象里,北方重視臘八節。在北方人眼里,臘八節就是一碗熱騰騰的粥,因此煮臘八粥是北方人每年必備的祭祀儀式。 南充人對臘八節,不太重視,倒是在農村流傳著祭拜灶王菩薩的習俗。臘月二十三那天,在灶頭上準備好煮熟的刀頭肉和火紙, 點燃火紙, 長輩們一邊念念有詞, 一邊雙手作揖,十分恭敬。聽長輩們講,灶王菩薩是個了不起的神仙, 一年四季居高臨下注視著每家的一舉一動。 若是鋪張浪費, 拋米撒糧,他就會如實向天庭匯報,來年這家說不定會遭受天火燒房子之災。 誰不愿意過平安日子?所以,祭拜灶王菩薩,必須恭恭敬敬,誠心誠意。
送走灶王菩薩, 臘月剩下的日子就是灑掃庭除,等待過年。
積攢一年的灰塵要徹底清除干凈,必須把屋里所有搬得動的東西都搬出去,才能將犄角旮旯清潔得一塵不染。 在南充農村,除塵這天很有趣味,家中男主人,用帶葉的楠竹尖捆一堆,綁在一根長竹竿的一頭,除塵人披蓑衣戴斗笠, 將屋頂及四周的灰塵,一 一清理。特別是灶屋,因為剛祭拜了灶王菩薩,更是不留一點煙灰,大概大半天,每間房屋都是煥然一新。
按照鄉下的習俗,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兄弟姐妹等親戚間就可以輪番請吃過年飯了。我很懷念小時候吃過年飯的情景。記憶中,大舅家、二舅家與我家都在一個村里,每年一到臘月二十六左右, 三家便定下具體日子,今天在大舅家團年,明天在二舅家團年,后天在我家吃過年飯。那幾天,喝酒吃飯,親人們把酒言歡,互說家常,既熱鬧又喜慶。
臘月三十是除夕,除夕夜守歲,我從小堅持至今。 別看平時村里大多是老人婦女兒童, 但到了這天夜里, 家家戶戶合家團聚,院壩里鞭炮聲此起彼伏,年味就這樣越來越濃。父親年過古稀,是個退休教師,十分看重傳統。他不但守歲,還會將屋里屋外包括院壩打掃干凈,說是除舊,將從鄉鎮上收集的掛歷年畫貼在墻壁上,說是布新。除舊布新,就是過年的精神內涵吧!
如今,社會更加進步,物質更加豐富,單從吃穿用這方面來說, 平常和過年幾無差別。農村傳統的過年習俗在逐漸淡去,甚至消失,唯有鄉愁,仍在臘月里悄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