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由于不能正確地認識自然,所以多把自然物和自然現象視為神來崇拜,月神就是人們心中的自然神之一,相對應的也有一系列的祭月活動。
據悉,新政鎮于唐武德四年建縣后,來新政經商、安居的人不斷增多,同時也帶來了各地的風俗,原本一些地方的七夕節制作綠色巧芽逐步演變為中秋節慶豐收的黃色巧芽。七夕節的“乞巧”是在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每家的姑娘將制作的“綠色巧芽”放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
七夕節制作綠色巧芽的活動傳到新政后,經過不斷發展變化,被賦予新的內涵,逐漸成為中秋的一種慶豐收的儀式,宋代逐步形成和興盛開來并流傳至今。在整個祭月活動中,“巧芽”成為祭月活動中最珍貴的祭品。
八月中旬正是豐收的時節,瓜果上市,新糧進倉。為慶祝當年好收成,感謝神靈恩賜,并祈禱來年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人團圓,佳年好景,新政人有制作“黃色巧芽”的風俗。但隨著社會發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舉行慶豐收的“巧芽”儀式。
據新政鎮的老人鮮素芳介紹,慶豐收的“巧芽”活動雖然是在中秋夜,但生巧芽卻要從農歷7月末就開始,每家每戶在根據五谷雜糧種子發芽的先后順序確定泡種時間。首先準備好谷、麥、玉米、高粱等粒大、飽滿的種子,經過浸泡,然后用準備好的碗或小竹簍墊上粗糠,將泡好的種子分類選人其內,然后選擇避光的場所進行擺放發芽,再根據天氣情況進行噴水,保溫等措施,直到種子長出五寸左右長的黃色芽才算基本完成,整個過程需要一定經驗和技巧,并持續半月左右的時間。
在中秋夜,每戶于街口大門前或庭院中擺上八仙桌,懸掛月神像,將發好的巧芽圍上紅色或金色紙帶后的桌子中間,少則三五碗,多則十幾碗,黃橙橙的一片,猶如新生命正在成長一般,給人以蓬勃生機和生長茂盛之感,特別惹人喜愛。同時擺上當年收獲的花生、大棗、核桃等干果,以及自制的糍粑和各種月餅,周圍配以鮮花、盆景花木等,待準備停當后,一家人會圍在一起將一支支香插在新鮮柚子上,柚子要挑又大又圓的,象征家人團聚,最后將插好香的柚子懸掛起來并點燃新插的香,星星點點的火光,猶如漫天星斗,俗稱“滿天星”象征眾星拱月。
待拜完月神后,大家品茶、吃月餅,然后各家輪流觀看,看誰家巧芽做得好,說明這家有巧手,來年會五谷豐登,萬事順心。同時也相互慶賀家人團圓,共祝來年好收成好運氣。最后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賞月,活動一直會持續到子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