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寶瑞正在創作根雕(資料圖片)
67歲的張寶瑞是儀隴縣環山人,2005年,他從新疆某企業退休后,回到儀隴縣新政鎮定居。年輕時的張寶瑞雖喜歡美術,卻為了生計一直無緣于藝術。退休之后,沒有其它愛好的老人就在山上找些廢棄的木頭和樹根練手,開始琢磨著創作根雕。通過自學專研,各種木頭樹根在他手下都能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如今,張寶瑞已經制作出了余件精美的根雕作品。在張寶瑞老人放置作品的房間里,制作精美、形態各異的根雕作品紛紛映入眼簾,既有磅礴大氣的雄宏之作,又有小巧玲瓏的雅趣小品;既有生活中實用美觀的茶幾、桌椅,也有不少惟妙惟肖的精靈動物。每一件作品都巧妙利用樹根的自然形態,稍加點綴和雕琢便神態昂然,那氣韻或古拙含蓄,或粗獷豪放,但都不失根雕造型藝術的獨特魅力,達到妙趣橫生,自然天成的境界。
而且每一件作品都取了好聽的名字:烏岳樓、國魂、覓奇、松鶴延年、母子情、贏盈……這些作品千姿百態。記者看到,作品《烏岳樓》里亭臺樓閣十分逼真像模像樣,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木材本身的紋理。雖然不像專業人士做的那樣神形兼備,但卻極具特色,絲絲入扣。他向記者介紹到,這個約兩米高的作品是由烏木所雕刻,可以算是他第一件真正的作品,非常有紀念意義。據他介紹,這幾年時間里創作的作品中,對《母子情》、《龍鳳呈祥》等作品比較滿意,但對這些根雕表面圓潤度的處理還欠妥。
根雕是漢族傳統雕刻藝術之一,從選材、構思、雕刻、打磨、噴漆……每道工序都要花費不少功夫,因為癡迷,所以張寶瑞從不嫌根雕創作麻煩。他說,為雕刻出一件好根雕,他會翻來覆去觀察、仔細捉摸,一般至少都要花好幾個月時間。張寶瑞的根雕創作漸漸傳開來,一些根雕愛好者慕名而來,買走了其中一些作品,還有不少人前來定制他的作品。張寶瑞說:“有人買我的作品,并且愿意收藏,這是對我的肯定和鼓勵。”最初他只是創作單一的觀賞性作品,考慮到實用性,現在也制作了不少家居作品。
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張寶瑞老人認為,“根味”和“想象力”是根雕創作之精髓,根雕藝術必須體現出根的特點, 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所以,給樹根“相面”時很重要,動刀時要慎之又慎,必須尊重自然、順其自然,保留材料原形的天趣,再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做出更加栩栩如生的作品。
母子情《藏牦牛》
由榆樹老根雕刻所成,一大一小兩只藏牦牛母子奔放高原雪山,呈現出不棄不離的形狀,牦牛神情生動,細致入微。
國魂《龍鳳呈祥、十二生肖》
由烏木雕刻所成,蟠龍和鳳凰互首尾相融,中刻十二生肖像拱托更顯神韻,套配有坐支撐。
松鶴延年
用烏木整體雕琢成型,松樹雙鶴與自然根形成造制奇妙,松鼠戲耍松枝間,情趣盡現。
烏岳樓
用烏木整體雕琢成型,塑造出梯道依山盤旋,石洞幽深神秘,山頂樓塔,亭子,高聳松柏圍繞。
覓奇《鷹》(大鷹)
千年烏木經創作者雕琢成型,形象生動。
孔夫子
由烏木精雕細刻,形象端莊,有深遠內涵的神韻。底座由春亞樹雕刻,尚未完成。
雄獅
由黃荊子根雕刻所成,雕刻精巧,神靈活現。
贏盈(小鷹)
由烏木雕琢成型,神態昂然,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