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早上7點,62歲的李瓊瑤開始了每早的入戶走訪。“昨天注意到社區有商販推銷50元的門鈴,有可能是騙老年人的。”來到五保戶老人張國濱家,她叮囑道。從張國濱家里出來,她來到社區居委會,打開“李二嫂”聊天室,開始一天的工作。
擔任儀隴縣新政鎮南門社區黨支部書記10年來,李瓊瑤每天早上都會選擇一戶家庭進行走訪。社區13000多人、4000多戶,每家每戶的情況她都了如指掌,大家都愿意向她傾訴家長里短。在南門社區,她是家喻戶曉的“李二嫂”。
“李二嫂”聊天室聽民情解民憂
早上8點,社區居民楊清群走進“李二嫂”聊天室,在李瓊瑤幫助下準備申請廉租房的手續。“我這里是聊天室,手機、座機、QQ、上門都可以跟我聊。”
2005年,隨著儀隴新縣城搬遷,李瓊瑤所在的南門社區事情一下子多起來。她把自己的手機和座機號碼作為聊天熱線,24小時接聽群眾電話。因在家中排行老二,街坊鄰居見面打招呼習慣稱她“李二嫂”,她也把辦公室取名“‘李二嫂’聊天室”。成立聊天室后,李瓊瑤更忙了。2010年初,她申請了QQ號,網名也取為“‘李二嫂’聊天室”。“社會管理方式在創新,我們是基層的細胞,工作方式更要跟上步子。”李瓊瑤不會打字,專門讓孩子幫她買了手寫輸入器。“隨時都可以找到李二嫂,她是我們隨時在線的知心大姐。”家住南門社區小西街909號的袁思俊說,兩天前晚上11點多,他想了解廉租房政策,就在QQ上給李瓊瑤留言,沒想到馬上得到回復。
參照“李二嫂”聊天室的模式,儀隴全縣51個社區相繼成立“黨員聊天室”。一時間,“張大爺聊天室”、“小陳談心屋”、“趙大姐龍門陣”等社區活動陣地多了起來,成為聽民情解民憂的重要陣地。
把社區辦成了一個家
南門社區失地農民多,走訪中,李瓊瑤發現他們中有磚工、木工、裝修工等。“為什么不把這些技術人員組織起來,成立一支社區維修服務隊呢?”2007年5月,由30多名失地農民組建的維修服務隊正式掛牌。她還義務當起維修服務隊的業務聯絡員,為他們拉客攬活。憑著她熟絡的人際關系和苦心經營,維修服務隊業務由起初單一的搬運裝卸逐漸拓展到建筑裝修、管道疏通、園藝維護和家庭保潔等10多種,吸納社區60多名失地農民和下崗失業人員加入。
2011年12月,李瓊瑤組建“李二嫂”演藝中心,把社區閑散的年輕人和中老年人聚集起來,成立器樂表演隊、秧歌隊、舞蹈隊等隊伍。這些隊伍自編小品、快板、三句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到社區院落舉行義演,豐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去年6月,李瓊瑤又在社區成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設立電腦室、閱覽室、棋牌室等,為老人提供用餐、文體娛樂、康復等多項免費服務。“李二嫂把我們社區辦成了一個家。”83歲的張玉清老人說。
記者手記
智慧“李二嫂”
采訪李瓊瑤,很難有完整的問答時間,她的手機總在響,總有人敲門來“聊天”。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李瓊瑤的法子最簡單也最有效——用真心真情為百姓做實事。年逾六旬的她充滿活力,大小工作在她手里井井有條。她桌上有3個本子,分類記錄著百姓訴求,每一項都注明辦理進程。她點子多,辦法多,一個聊天室讓民意有了傾訴渠道,一個便民維修隊讓資源和市場有效銜接,一個演藝中心讓社區多了和諧……這個智慧“李二嫂”,百姓喜歡,群眾需要。她的智慧,來自基層,服務于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