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縣日興鎮九灣村是“五權”模式第一村,“五權”模式即強化村黨支部的領導權、規范村民會議的決策權、落實村委會的執行權、保證村民小組的議事權、保障農民群眾的監督權。
早在2011年,《人民日報》五版就以《南充看扶貧》為題,報道了南充扶貧工作取得的成績,文中用大量的段落介紹了儀隴縣扶貧工作“五權模式”經驗。
說起“五權”模式,離不開儀隴縣日興鎮九灣村黨支部書記王成榮——他用“玉米粒民主”創造了“五權模式”的雛形。
王成榮所在的九灣村是有名的貧困村、落后村。自從王成榮被選上村干部以后,立志領村“兩委”千方百計想改變村里貧窮落后的面貌,給老百姓辦實事,可是村民不配合,成了剃頭挑子一頭冷一頭熱。1998年,村“兩委”決定修一條村道公路,會議開了無數次,干部鞋子磨破了,花了多年時間,公路款也沒籌起來。
王成榮苦苦思考著、摸索著——黨內民主制度中不是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嗎?何不把這個原則用在村里發展上試一試。
2005年5月19日,村“兩委”把村民組織在村會議室外的院子里,決定改變過去的決策方式,采取讓村民投玉米粒的辦法決定村里的發展事項。村黨支部把“水”、“路”、“產業”等13個選題貼在13口碗上,村民認為哪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就往哪個碗里投玉米粒,每人一顆。依據玉米粒多少,結果排序為:一路二水三產業四人居環境五民主法制。
土法投票讓每個農民——即使是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也觸摸到實實在在的民主權利,農民受到尊重,當然,自己決定的事情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了。
奇跡發生了,兩個月后,8公里村道公路順利建成,辦成了過去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2009年,村里爭取到水泥路建設項目,僅僅20多天,就籌起了啟動資金65.8萬元,3個月后,一條長4.2公里、寬3.5米的水泥路通到各組。
大事由農民說了算,小事怎樣呢?2007年村里搞低保評定,王成榮等幾位村干部覺得這個事兒小,村“兩委”開個“碰頭會”,就直接上報了。哪知幾戶更貧困的對象沒能享受成,村民非議之聲起來了。這事兒讓王成榮明白了一個道理——“村上再小的事情在老百姓眼里都是大事,那些只要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又符合法律規定的事,都應該交給群眾自己定、自己管。”
九灣村的民主實踐,經過提煉、總結、完善,很快形成了以“強化村黨支部的領導權、規范村民會議的決策權、落實村委會的執行權、保證村民小組的議事權、保障農民群眾的監督權”為內涵的“五權”模式,并在儀隴全縣得到倡導推廣。
“干群關系密切了,兩委班子和睦了,群眾法律意識增強了,觀念更新了,覺悟提高了,參與公益事業的人多了,基礎設施建設較快發展。”王成榮欣慰的說道。
九灣村用“五權”模式管理村務,解決了村務管理中的很多問題,既給干部松了綁,又符合老百姓自己做主的強烈愿望,村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如今的九灣村公路寬敞,家家戶戶住上小洋樓,果樹成林,年產水果100萬斤以上,畜禽發展也初見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