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老藝人陳良文
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據考證在金元時期由波斯、阿拉伯一代傳入我國。我國最先作為宮廷樂器演奏,后來不斷發展,逐漸傳入民間。
嗩吶在日興鎮的民俗活動中運用歷史悠久,代代相傳,至今仍廣泛的流行于民間婚喪嫁娶、慶祝慶典等活動中,都常常出現它的蹤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征。日興鎮的嗩吶班子少則數村一支,多則每村幾支,一般以五人一支,每支嗩吶班一般有兩三名吹手、一名鼓手、一名鑼手。外出表演時,列成隊形,邊走邊吹,吹起來紅火熱鬧,曲調委婉動聽。嗩吶吹奏保留著內容豐富的嗩吶曲牌,用于喜慶場面的婚嫁曲牌則常常透出歡快奔放、活潑明快的氣氛。用于悲傷場面的喪葬曲牌則營造出悲傷哀痛的氣氛。民間嗩吶藝人農忙務農,農閑則四處吹奏,“吹完這家吹那家”。
日興鎮棗爾村的嗩吶老藝人陳良文今年58歲,17歲的他就開始跟著師傅學藝,嗩吶已經伴著他走過大半輩子了。據他介紹,傳統的嗩吶藝人都是口傳心授,師傅吹奏的時候,徒弟在旁邊自己揣摩,再吹給師傅聽,然后師傅就指點一下。那時候師傅帶徒弟是不講理論的,都是實戰經驗。陳良文跟著師傅東奔西走地吹奏,長久地耳濡目染,許多東西也就熟悉了。“鼓腮換氣”是嗩吶吹奏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陳良文回憶起以前嗩吶的盛景,嗩吶手遍布各村,用嗩吶來助興是一種習俗,更是謀生手段。在那時,條件好的人家自不必說,孩子滿月、喬遷新居也總喜歡叫上嗩吶班子湊個熱鬧,即使是一般的家庭,婚喪嫁娶也總是少不了的。只是現在已經找嗩吶助興的家庭越來越少了,也沒人再學吹嗩吶。
嗩吶老藝人陳良文
嗩吶哨片
【編輯: | 責編:】
閱讀下一篇: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