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太珍(左)與來看望她的女士交談(資料圖片)
連環畫中的劉文學在抓壞人(資料圖片)
1959年,14歲的劉文學因為與偷摘集體辣椒的地主搏斗被殺害,現在,英雄媽媽余太珍已經98歲
□ 見習記者 韓順順 記者 李星星
“少小離家老大回”,對于游子來說,是一種幸福。98歲的儀隴人余太珍,七八歲時就離開家鄉從此沒機會回老家。正是她,養育出了新中國第一個少年英雄——劉文學。昨(7)日,記者聯系上劉文學的同窗好友,了解劉媽媽——余太珍目前的現狀。
A 少小離家 后來成了英雄媽媽
今年清明時節,人們與往年一樣,都會為逝去的親人和英烈送上鮮花和追思。在重慶市合川區的劉文學墓園,市民冒雨向劉文學墓碑敬獻花籃和小白花。“渠江水長又長,一個紅星閃閃亮,少年英雄劉文學……”這首曾紅遍大江南北,被無數人傳唱的歌謠頌揚的就是新中國第一個少年英雄劉文學。
鮮為人知的是,劉文學的媽媽是一位儀隴人。“劉媽媽以前經常給我講以前的事情,她說她是儀隴人,七八歲時離開了家鄉。”劉文學的同窗好友——重慶市合川區云門街道辦事處雙江村黨支部書記李天益,在劉文學犧牲后,一直在幫助和照顧余太珍。離家時年齡小,歷盡無數坎坷后,現在已經神志恍惚的余太珍記不清她具體是儀隴什么地方的人。如今98歲的余太珍已不能說話,沒有了多少意識,李天益是她唯一認得的人。
B 歷盡滄桑 英雄媽媽不平凡
“劉媽媽目前在重慶一家醫院接受治病,24小時有專人照顧。”李天益說,余太珍這段時間生病住進了醫院。“我們這里有人去看了劉媽媽,回來說進病房還要穿黑色的隔離服。”
1957年9月至劉文學犧牲,李天益與劉文學同在一個班上學習,劉文學犧牲后,李天益是劉文學家最親近的人。閑暇時,余太珍喜歡給李天益講以前的事情。在李天益的印象中,沒人知道余太珍過去更詳細的情況,也從沒人見過她娘家的親人。余太珍如今自己也說不清,這么多年過去了,在她的老家儀隴,是否還有她的家人或其余親人?如果有,他們還能否想起那個七八歲就離開了家,從此再沒有機會回來的余太珍呢?李天益說,如果能有老家的親人來看望余太珍,無論余太珍是否意識到,對她和對所有關心她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感動和溫暖。李天益告訴記者,他決定幫忙調查,去向余太珍曾經居住的老家村民打聽,看他們是否曾聽余太珍說過,她的老家具體在儀隴哪個地方。
C 無人知道 她老家是否有親人
余太珍常常對李天益講述,她的家在儀隴縣鄉下,小時候吃了不少苦,她還曾是一名童養媳,七八歲時外出討生活坐著木筏就離開了儀隴,開始了她滄桑的一生。后來她從一個平凡的農村婦女,成為全國皆知的英雄媽媽。
“大家都喜歡叫她劉媽媽,這樣顯得親切順口。”李天益說,余太珍離開儀隴老家后就到了重慶合川,幾年后嫁給比她大近20歲的劉裁縫。余太珍先后生了3個孩子,兩個孩子夭折,剩下劉文學一個兒子。
1959年11月18日,14歲的劉文學因為和偷摘集體辣椒的地主搏斗被殺害,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少年英雄,劉媽媽卻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此前,余太珍的丈夫已經去世。余太珍后來嫁給了一個船工,沒有再生育孩子,1983年,這名船工去世。
此后,余太珍一個人種地、操持家務,并居住在合川區云門街道辦事處雙江村,她的住房與兒子劉文學的墓園僅隔幾塊水田。沒有人知道,日夜守候在兒子墓地旁的余太珍,是如何度過的。2001年,生了病的余太珍住進了城里的光榮院。
相關鏈接
少年英雄劉文學
1959年11月18日晚,劉文學參加集體勞動后返家途中,發現地主王榮學正在偷摘集體的辣椒,便拉他去大隊接受處理。王榮學兩次掏錢試圖收買劉文學,遭拒。扭打中,王榮學用背篼肩繩將劉文學勒死,再拋進附近一水塘,制造失足淹死的假象。當時,劉文學年僅14歲,正在上小學4年級。
一個月后,王榮學被判處死刑。當年12月26日,共青團合川縣團委追認劉文學為少年先鋒隊優秀隊員,在劉文學曾就讀的小學對面一小山坡上,建起了劉文學墓園,占地近20畝。上世紀80年代初,團中央、民政部追認劉文學為烈士。劉文學是新中國第一個少年英雄,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百位感動中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