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東風吹霜盡
萬物迎新是立春
2月3日
農歷正月初六
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之首
立春
立春為“四立”之一,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在自然界,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立春即春季的開始,時序進入春季。此時雖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盡,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大自然生機勃發。所以古人重視立春,在古時有迎春之儀。
在這個重要的時刻
有許多傳統習俗
立春這天,由于氣候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不利,甚至影響一年的氣運。因此,出現了躲春的習俗。這一天,人們應避免口舌之爭,保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的態度,迎接新的一年。
在立春日舉行“鞭打春牛”儀式,以迎接立春。這一儀式源于古代農耕社會,通過打春牛的方式,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不違農時,及時播種谷物,祈愿一年五谷豐登。
立春日,人們會購買蘿卜并食用,以此象征咬春。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寓意新的一年里日子能過得紅紅火火,豐衣足食。
在早春時節,人們會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進行各種游戲,享受春天的美好時光。
立春前幾日,有人手執小鑼、竹板,一邊敲擊,一邊口唱贊春詞,挨戶送一張春牛圖。被送人家相贈幾個小錢,稱為報春,意為報知春已到來,須抓緊春耕。
在閩西三明市客家地區,有拜春神習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時,耕讀之家在大門上張貼紅紙條幅以表迎接春神。
為討吉利,人們會將彩色棉布和棉花縫制成的公雞飾品,釘在兒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為“春雞”。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在長安、關中一帶,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春暖花開
萬物復蘇
一切美好如約而至
愿所求皆所愿
所盼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