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唐嗣忠在各類報刊雜志發表攝影作品達2000余幅,其中有600多幅作品在省、市、全國報刊影賽獲獎發表,許多作品赴澳門、香港、美國、等地展出。被中國、省、市攝影家協會吸收為會員,被省新聞攝影學會吸收為會員。2000年9月他的記實攝影作品《狗娃兒》在聯合國衛生組織舉辦的《人口.環境.家庭.生活》攝影大賽中榮獲二等獎。今年,一組(4幅)以表現儀隴山水風光的攝影作品在“第十二屆全國當代攝影藝術頒獎大會”上,榮獲三等獎。
他不是記者,但凡是儀隴有重大的活動都能見到他的身影;他不是職業攝影家,但他的足跡遍布了儀隴山山水水;他不滿足只拍街頭即景,而是走近百姓生活,拍攝家鄉風光;用鏡頭真實捕捉儀隴的歷史變遷,用光與影描繪了儀隴的秀美風光,用心靈謳歌時代的發展。他就是儀隴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宣傳股長唐嗣忠。
緣于愛好,業余當專業來經營
唐嗣忠,一個普普通通農民的兒子。1975年,在部隊與宣傳工作結緣以來,就喜歡上了攝影,轉業后回到地方,攝影興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從1984年正式投入攝影創作以來,多次自費進修學習攝影與美術。80年代,經濟十分困難,每月微薄的工資只能勉強維持家庭生活開支,但他多次托熟人到信用社貸款,購買攝影器材和自費到北京(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學習攝影技術。
30多年來,他的攝影器材是換了又換,從最初120元的海鷗牌雙鏡頭照相機,到如今的4萬多元的尼康牌單反照相機。書房里至今還擺放著他曾經用過幾款舍不得丟棄相機。為了將拍攝的圖片轉換成光碟或刻錄成VCD,將家里的電腦換成了20幾英寸大屏幕,刻錄機也隨著電腦一起更換。“花了10多萬,就是幾個鐵鉈鉈擺在家里。”妻子楊瓊珍常與他開玩笑。
“我現在還沒想過,通過攝影去創造什么價值。完全是因興趣而拍,攝影讓我真真接觸了生活,這樣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當記者問起他的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時,唐嗣忠一臉平靜。一個攝影愛好者,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光攝影器材就花了12萬多元,足以見他攝影的毅力與決心。
感悟人生,用鏡頭記錄歷史
“照相機在外行眼里只是“咔嚓”按下快門單純的記錄,對于我來說這是一種讓時光倒流的藝術。”在唐嗣忠辦公室的電腦里至今還存放20多年前拍攝的老照片,這些照片中記錄著儀隴風土人情、歷史的變遷。
200[FS:PAGE]0年9月他的記實攝影作品《狗娃兒》,宣傳農村人口計劃優生優育,在聯合國衛生組織舉辦的《人口.環境.家庭.生活》攝影大賽中榮獲二等獎。今年,一組(4幅)以表現儀隴山水風光的攝影作品,在“第十二屆全國當代攝影藝術頒獎大會”上,榮獲三等獎。
“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通機相機能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還原被人們遺忘的美好事物的本來面目。作個有心人,將它帶在身邊隨時抓拍身邊發生的有意義的事件,再將這些圖片隨時發在網絡上供攝影愛好者分享。”一款精致尼康牌卡片機隨時攜在身邊,唐嗣忠說它像一名隨時準備上戰場的勇士。
如何保持自己對新聞事件的敏感和對鏡頭前這些人的同情和關注?“貼進生活,走進農村,因我是農民的兒子,關注農村變化自然多些……”每逢周末,或農忙時節,他就會帶著自己的“大寶貝”尼康牌單反照相機到鄉下“轉悠”,關注留守兒童與老人、民風民俗、反映今天的新農村建設等。
讓攝影之路走向更廣闊空間
“攝影也有瓶頸的時候,當別人對你的作品的關注度提高了,審美觀會產生升級,若拍攝風格或主題定格于某個層面,沒新意,就會覺得沒有進步了。若沒有完整的構思,沒出現那種能令自己觸動心靈的拍攝沖動,倒不如安靜下來,細心去想想,或者看看別人的作品,或者聽聽音樂,或者看看電影,都有利于找到靈感。用快樂的心去對待攝影,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一年中有一兩組作品能使自己喜歡的已足矣。”唐嗣忠說。
已經不年輕的唐嗣忠并沒有在自己鐘愛的事業上停下腳步。多年從事攝影的他清楚地知道其中的苦與樂,但他卻樂此不疲,相機已經融入他的生命,成了他的摯愛。
“我覺得攝影技術的提高是一個慢慢積累經驗的過程,不要幻想著一兩天可以學好,要對攝影充滿熱忱,要多拍,多想,多看,多學,相信自己的感覺且堅持下去。我最希望退休后,將更多的時間花在攝影上,可以自由背著個背包,拿著個相機,游遍祖國大江南北,用相機記錄著我的每一個足跡。”這是唐嗣忠退休后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