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梁 實習生 葉倩穎
昨(28)日,烈日下,莫文林走在田坎上,查看干旱中的稻田。這位60歲的村黨支部書記,把自己的腳印印在了儀隴縣金城鎮金印村的每一寸土地上,為了讓金印村發展起來,他放棄了干得正紅火的建筑行業。10多年來他甘于清貧,扎根金印村,守護著這方土地。
從1994年開始,金印村一年一個變化。莫文林帶著村民,建起了2處石河堰和46口蓄水池,村里的農田用水和群眾飲水解決了;8.5公里村道,5.9公里硬化公路修起來了;400畝桃樹、甜脆柚、枇杷、香梨栽起來了;村里40%的村民家里建起了樓房……
60歲的莫文林正在籌劃著要把村里撂荒土地整合利用,還想在村里建老年人活動中心,當初擔任村黨支書是“臨危受命”的。
1994年前的金印村,是當地有名的“爛村”,從上到下就是一盤散沙,找個能干人來管理金印村已經迫在眉睫。
找誰好呢?當時鎮黨委領導不約而同想到了一個人:莫文林。莫文林23歲就當村干部,后來考了助理工程師證書從事建筑行業,有知識有技術不說,還搞過管理,是最有希望把金印村上下凝聚起來搞發展的人。
莫文林適合當金印村的村黨支書,并不意味著他愿意當村黨支書。畢竟,事業正處于上升期的他在建筑行業發展得很好,收入也不錯,這個時候回村里,莫文林犧牲的東西太多了。
但莫文林不忍心看著村里就這樣“爛”下去,他走馬上任了。他想著好好干3年,把村里的路修通了,經濟發展上軌道了,他就還是搞自己的建筑去。
莫文林一心放在工作上,村里搞公路擴建時,他的妻子患病入院,白天在工地上忙,晚上還要到醫院護理妻子。莫文林8天就瘦了4公斤。但他的改革很快見了成效,從1995年金印村實行民主管村以來,村里的各種檔案和制度都被裝訂成冊,每戶一冊,村民辦事有章可循。隨后的百人議事制度,村里設了專職議事主任,只要村里有重大事情,都在議事代表會議上討論形成決議后,再召開全體村民大會表決通過執行,金印村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熱情越來越高。
3年過去了,原本打算把金印村帶上軌道就離開的莫文林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這塊付出了太多的土地,他深思熟慮后選擇留了下來。雖然當年自己手下的工人都已經成了千萬富翁,他也沒有后悔自己當初作出的選擇。“我雖然清貧,雖然放棄了自己的建筑事業,但是得到的更多,村里任何人看見我都是友好的,更重要的是,金印村確實變了,村民的日子真的過好了。”莫文林決定,還要在這片土地上干下去,“年齡不是問題,為群眾,我希望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