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記者 鄧超 吳曉菊
腐朽的樹根在常人看來只能燒火,而新政老城區62歲的張寶瑞老人用他一雙巧手精雕細琢,腐敗的樹根展露新顏,雕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根雕作品,也雕出了幸福多彩的晚年生活。
緣于收藏 與根雕結緣
8月8日中午,驕陽似火,記者來到了位于新政老城區,張寶瑞老人用幾根木棍撐起“工作間”,里面擺放著他從山上、河里采集來的奇形怪狀的樹根和從河里撈起的千年烏木。太陽下,張寶瑞老人在他的工作間一刀一刀地精心地雕刻著他的酷似龍王用的桌幾,桌面上依照木頭原形雕刻出的金魚栩栩如生。。。。。
“從今年三月份開始創作,到現在只是雛形,已花費了他三個月時間,完成這件作品估計要耗時一年。”張寶瑞指著墻壁上用粉筆寫的時間,告訴記者,自己在新疆工作幾十年,家中收集了大量奇異的形狀的石頭和羊角。退休回到家鄉懷山發現家鄉,看到山坳里面有許多造型迥異的樹木疙瘩難劈的柴,突發奇想從事根雕創作。“剛開始創作時手中的小刀總不聽使喚,手指頭常常會被劃得鮮血直流,不過在一段時間的精心鉆研后,一件件作品成型后得到家人肯定,這上愛好也得到了家人的鼎力支持。
順應自然 追求“根味”
“根雕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張寶瑞老人如是說。老人認為,“質樸”“根味”是根雕創作之精髓,根藝必須體現出根的特點。給樹根“相面”時很重要, 動刀時慎之又慎,為了保留材料原形的天趣,必須尊重自然、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揚優避劣、廢中取用、拙中襯美的思想,這樣才能制作出“千姿百態、野趣天成”的作品。
“為了揣摩作品構思,就是半夜來了靈感,都得起床打磨、刨制。”他嘗試著將書法的元素融入到根雕作品中。由于自己是半路出家,沒有繪畫基礎,剛開始就在書店買些動植物書進行臨摹,如今,想雕刻個動物植物,只要腦子一想,就信手拈來。張寶瑞老人說,在退休六年時間里制作的幾件作品最滿得意的是他創作“龍鳳呈祥、烏岳樓”這兩件作品。現在最大的難題是對這些根雕表面的圓潤度處理還欠妥。
潛心創作 品味人生
“大多數老人閑暇時間去喝茶會友,而他整天都在雕刻,有時甚至半夜都能睡覺。”鄰居說。“我不喜歡去茶館喝茶會友,從事雕刻創作也能充實自己的晚年生活,一年能創作出一幅自己滿意的作品,也就滿足了,慢慢雕刻吧!根雕不但使自己身體健康,手腳靈活,開啟心智,也給晚年生活帶來無窮盡的樂趣,再苦再累也值得。”張寶瑞說自己雕刻的鳳凰呈祥、烏岳樓等五件作品,每件作品極具特色,雖不像專業人士做的那樣神形兼備,絲絲入扣,但以烏木為材質的龍鳳呈祥、亭臺樓閣十分逼真,自己從一個門外漢到今天對根雕藝術有更深層的認識,能制作出一件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是對自己多年從事根雕創作的一個肯定。根雕創作中不僅讓他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也找到了安度晚年最愉快的方式。
張寶瑞老人告訴記者,他的最大愿望,有自己工作室,這樣靜心下來潛心創作,讓他的根雕藝術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