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 吳曉菊
樹根在常人眼里,并無多少審美價值,但在62歲的張寶瑞老人的眼中,那些奇形怪狀的樹根“價值連城”。
喜歡根雕藝術的張寶瑞,一直夢想能雕刻出幾件像樣的根雕。2005年,他從新疆某企業退休后,回到老家儀隴縣新政鎮北街定居。有了充裕的時間,他便買回一大摞有關根雕的書籍,閱讀揣摩,四處拜師學藝。幾年的功夫,雕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根雕作品,也“刻”下多彩的晚年生活。
與根結緣
追求“根味”
8月18日中午,驕陽似火,筆者來到張寶瑞老人用幾根木棍撐起的簡易“工作間”,在不足30平方米的“工作間”里,擺放著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樹根。“別小看這些樹根,全是我從農戶家里收集來的。”張寶瑞告訴筆者,為了這些收集創作原材料,他幾乎跑遍了儀隴的所有鄉村。
“離開了這些樹根,好像生活就缺少了味道。”老人告訴筆者,30年前,他在新疆開車期間,一個最好的朋友送給了他一件烏木做的根雕,他精心收藏著,每天都要拿出來欣賞好幾次。“越看越有趣。”從那時起,看到好的根雕作品,即使身上帶的錢不夠,他借錢也要買下來。筆者看到,在老人的“工作間”里,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根雕作品。
“剛開始創作時,手中的小刀不聽使喚,手指頭常常會被劃得鮮血直流。”張寶瑞說,家人的支持,給了他更多的信心。
太陽烘烤下,“工作間”里熱氣逼人,雕刻作品《雙龍戲珠》還有最后幾步沒有完成,張寶瑞一刀一刀地雕刻著。“這件作品已花費了3個月時間。”他指著本子上寫下的創作記錄告訴筆者,每次做根雕,他都要用小本本記錄下來。
追求“根味”
“根雕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張寶瑞認為,“根味”是根雕創作之精髓,根雕藝術必須體現出根的特點。
張寶瑞說,給樹根“相面”時很重要,動刀時要慎之又慎,為了保留材料原形的天趣,必須順其自然,要“廢中取用、拙中襯美”,這樣才能創作出“野趣天成”的作品。
張寶瑞還嘗試著把書法的元素融入到根雕作品中。
由于是半路出家,沒有多少繪畫基礎,剛開始搞根雕時,他到書店買些動植物書來進行臨摹。如今,想雕刻個動物植物,只要腦子一想,就信手拈來。
張寶瑞老人說,這幾年時間里創作的作品中,最得意的是《龍鳳呈祥》、《烏岳樓》這兩件作品,但對這些根雕表面圓潤度的處理還欠妥。
“品根”人生
“大多數老人閑暇時間去喝茶會友,而他整天埋頭于雕刻,有時甚至半夜才睡覺。”張寶瑞的家人告訴筆者,老人退休后,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子女們都勸他享享清福,而他卻全心全意搞起了根雕。
“我不喜歡打牌聊天,從事雕刻創作不但使身體健康,手腳靈活,開啟心智,還能充實晚年生活。”張寶瑞說,根雕給他的晚年生活帶來無窮樂趣,一年能創作出幾件滿意的作品,也就滿足了。
筆者看到,張寶瑞的得意之作《烏岳樓》,是用烏木雕刻的,那些亭臺樓閣像模像樣。
接下來,張寶瑞打算布置一間真正的工作室,這樣可以潛心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