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青青喲披霞光,青苗出土喲映朝陽。身背紅藥箱,階級情意長。千家萬戶留腳印,藥箱伴著泥土香……”這是六十年代描寫鄉村醫生的電影《青苗》中的插曲。今年63歲的鄉村醫生溫正旭正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他的一生都在為農民朋友的健康而服務。
“赤腳醫生”變身“王牌醫師”
溫正旭是儀隴縣度門鎮蘭壩村的一名鄉村醫生,祖傳三代行醫,在鄉鄰中有很好的口碑。早年時,是典型的 “赤腳醫生”,也就是農村中不脫產的基層衛生人員,一面從事著農業生產勞動,一面替農民看病抓藥,找他看病的人很多,如南部的光華、碧龍以及臨近的油房、八一、立石子、雙紅、石龍等村的老百姓都有,更別說本村的老百姓了,更是把他當作生病時的福音。據他回憶:在1977年,那時實行的醫療合作社,醫生看病不收錢只記工分,一天中來找他看病的最多時竟達到1500多人。就是現在每天到村衛生室找他看病的人也有十來人!他也常常上門出診,最遠的到過蓬安縣的平頭場、南部的盤龍鎮,那時的交通不發達,靠步行往返路程近50公里,就這樣他憑著精湛的醫術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成了鄉鄰生病時必找的“王牌醫師”。
就在去年的一天深夜,2隊的劉昌榮患了突然失血性休克,病情很嚴重,家人把他抬了村衛生室,懇求溫正旭施救,溫醫生一看病人的病情很嚴重,就力勸病人家屬把病人轉到縣醫院救治,可病人及家屬就是不同意,最后溫正旭只得在村衛生室憑借僅有的簡單醫療器械為病人緊張的施救著,在這里他兩天一夜的守候著病人,終于把劉昌榮從閻王手里硬奪了回來。至今劉家人還記著溫正旭的恩情呢!
老百姓的“及時雨”
農忙時節,農民朋友們總是希望能有健康強壯的身體來播種收獲,可健康的大敵——病魔也總是會選擇在此時進攻那些勞累而不知疲倦的人們。這時我們的農民朋友急了,想到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外的鎮衛生院、縣醫院去就醫時,卻放不下急需人手的家和那急待收割播種的莊稼。更何況一到醫院那繁復的手續,那復雜的程序,那昂貴的醫藥費總是讓他們望而止步,這時鄉村醫生溫正旭給他們帶來了福音、村衛生室為他們提供了方便。讓無數掙扎在痛苦中的農民朋友們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陽光
這不?當我們一走到村衛生室的門口就看見溫正旭正在給一位農村大爺打著點滴,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大爺是蘭壩村2社的李榮興,今年也是63歲了,早年當過兵,如今正是農忙季節,今年的稻谷收成很好,他家大概可以收割稻谷2000多斤,看到這么好的收成和這幾天連續晴朗的好天氣,他雖已過花甲之齡,可仍然是家中主要勞動力,每天幾乎是凌晨3點多就起床開始忙活了。可就在這時他感冒了,為了能盡快恢復,就急匆匆的趕到溫醫生這里掛起了點滴。當我們疑惑的問道“這里離鎮上和縣城也不是很遠,為什么不到那些地方去就醫呢?說不準還能在新型合作醫療報銷醫藥費呢!”他笑著說“農忙季節哪有時間走那么遠哦?最主要的是我們這里大多數的老百姓都相信他(溫正旭)的醫術,再說這里多近、多方便看完病一會兒就可以回家了!”他還說“到鎮衛生院或縣醫院去看病是可以報銷部分醫藥費,不過把來去的路費和住院費等一合計,還不如就在這里醫治,幾天的點滴打下來也不過80多元,而且我們的溫醫生還不會收我們的掛號費、手術費、護理費呢!只收點藥錢呢!” 怪不得我們看見在村衛生室的墻壁上整齊的排著一行掛輸液瓶子用的膠帶呢!看來上他這里看病的老百姓真不少呢!
就是這樣一名普通但老百姓離不開的鄉村醫生,靠著每月為病人看病的幾百元微薄收入養家糊口,卻給遠近老百姓就醫大開了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