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格外寒,久病難入眠,賢妻悉照料,苦中也有甜。縣鄉村領導,寒冬送溫暖,問候與祝福,永遠記心間。”年前的一天,記者跟隨儀隴縣春節慰問組來到合作鄉安家壩村茍中華家。癱瘓在床的茍中華用顫抖的雙手接過慰問金,眼中飽含淚水,為慰問組一行朗讀了他剛剛寫成的“詩”——《寒冬暖》。有人告訴記者,茍中華曾經是家里的“頂梁柱”,可一場疾病讓他從此癱瘓,且臥床不起已有13年了。
突發疾病
貧困農家斷了“脊梁”
“以前,我們一家人在北京發展養殖業,雖不富有卻很快樂。”躺在床上,茍中華向記者回憶起過去的日子,臉上洋溢著幸福。
這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村里人祖祖輩輩靠種莊稼過活。茍中華家里兄弟姊妹4個,拖累大、收入少,茍中華初中畢業就在朋友邀約下外出打工。由于聰明好學,又能吃苦,茍中華很快成了養殖好手。在北京發展養殖業,讓他長了不少見識,也讓家里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
然而,一場疾病猝不及防地襲擊了這個原本有了一點起色的家庭。1999年春節后,他沒有像往年那樣過完年就去北京繼續打工,而是打算留在家里幫父母插完秧再走。一天,他正在田間勞作,突然感覺手腳疼痛無力,便去醫院看病,檢查結果是風濕。“當時也沒有太在意,每次都吃點除風濕的藥就可以了。”茍中華說,可時間一長,他發現自己肌肉開始萎縮,這才在妻子馬玉蓉的陪伴下,到北京一醫院就診,檢查結果為骨質疏松癥。后來又接連去了好幾家醫院,結論都一樣:勞累過度引起強直性脊柱炎,導致嚴重骨質疏松,已近晚期,并稱此病是“不死的癌癥”。慢慢地,茍中華喪失了勞動能力,生活也不能自理。從此,這個斷了經濟“脊梁”的家再度陷入貧困。
沒有了經濟來源,茍中華的妻子馬玉蓉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每天天不亮起床,做好早飯,再給丈夫穿衣,然后出門找活干,掙錢給丈夫治病。多年來,她擺過地攤、養過豬,撿垃圾、裝車、卸貨,哪樣能掙錢她就干哪樣。
“妻子陪我去醫院治病,為了省錢,她和妹妹輪換著背我從一樓到三樓,又從三樓到一樓。”茍中華告訴記者,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妻子和家人的付出,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
精心照料
賢惠女人撐起一個家
“我剛生病時,女兒只有幾歲,兒子才幾個月大,家里簡直像塌了天。”茍中華說,當時家里兩個老人、兩個小孩,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妻子馬玉蓉柔弱的肩上。
茍中華終日以淚洗面,只怪自己運氣不好,得了這種疾病,拖累了家庭。2006年,馬玉蓉再次帶著丈夫到醫院檢查,醫生告訴說,茍中華已是骨質疏松癥晚期,沒啥治療價值了,只能回家慢慢靜養。為了不給家里再添負擔,茍中華決定和妻子一起回到儀隴老家養病。回家后,馬玉蓉既要照顧丈夫,又要照管孩子,還要養豬、養雞、養鴨、養兔。這個勤勞賢惠的女人不僅將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還被村民們推舉為村民小組長。
“他吃干飯可以自己動手,吃稀飯、面條就要靠喂,平時都只能這樣,因為他根本坐不起來。”馬玉蓉接受記者采訪時正在給丈夫喂飯。“平時我盡量少喝水,盡量少解小便,這樣才能讓妻子輕松一點。”茍中華告訴記者,特別是馬玉蓉擔任村民小組長后,村里要修公路,她既要負責監督本小組所轄路段的施工質量和進度,還要挨家挨戶上門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催收修路集資款。但無論多忙,她總要趁別人喝茶抽煙的休息時間,匆忙趕回來問他喝不喝水?是否要大小便?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13年,馬玉蓉對丈夫和兒女們不離不棄,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撐起了這個貧窮多難的家。在馬玉蓉的精心照料下,臥床13年的茍中華全身沒長一處褥瘡。2012年4月,縣婦聯積極為茍中華的康復奔走,與儀隴縣濟民醫院協商聯系后,醫院派出醫生來到茍中華家為他免費治療。兩個療程后,茍中華不僅精神狀態好了許多,手腳也變得靈活起來,漸漸還能用手寫字,有時還能在椅子上坐上半個小時。
“如果不是妻子這十幾年精心服侍,也許我早就不在人世了。”茍中華說,雖然自己患病癱瘓了,但在家有父母、妻子、兒女的溫暖,社會上也有婦聯領導、醫院醫生的關心,自己感到很幸運很愉快。如今女兒已參加工作,兒子也外出務工,他們每年都寄回不少錢讓他治病,他堅信,自己總有一天會站起來。
感悟生活
殘疾農民學會發微博
2012年8月,茍中華的女兒給他買了一個手機,并教會他上網、聊天、看微博。這之后,馬玉蓉發現茍中華在偷偷寫什么。“搞不懂他在寫啥,神神秘秘的,也不給任何人說。”馬玉蓉說。“我在寫感謝信,標題就是《寒冬暖》,就在今天你們來之前,沒有任何人知道我在寫啥。”面對記者,茍中華有些不好意思。
說起寫感謝信,馬玉蓉又從抽屜里拿出一封茍中華給她寫的感謝信,題目是《拿什么感謝你,我的老婆》:“病魔纏身十二秋,吃喝拉撒讓人愁,一人生病全家憂,唯你常伴我左右。經濟條件也不好,那時兒女亦年幼,求醫問藥皆無效,北上京城尋奇妙。家庭重擔一人挑,兒女教育把你靠,一人撐起一片天,越是困境志越堅。擺攤養豬撿破爛,裝車卸車樣樣干;日夜辛勞把錢賺,只愿我病能好轉……如今我病入膏肓,回首往事淚雨滂,我拿什么感謝你,唯求上蒼助安康。”這是茍中華為馬玉蓉寫的一篇日志,表達了對妻子的感激之情。就在記者一行相互傳閱茍中華的“感謝信”,馬玉蓉一邊和大家交談,一邊給茍中華喂水時,茍中華動情地拉著妻子的手說:“老婆,感謝你為這個家的傾心奉獻。”一時間,患難夫妻真情相擁,在場人無不動容。
得到茍中華的許可,記者查看了他的QQ空間和微博,“好人一生平安”、“希望你戰勝病魔,堅強生活。”他在QQ空間和微博發表了不少感悟,內容大多是感恩生活、感恩家人、感恩社會,不少朋友跟帖祝福。其中最讓茍中華欣慰的是他的微博打動并影響了兒女。記者看到,茍中華的女兒在父親的QQ空間日志后面留言:“親愛的爸媽,是女兒不孝,為你們分擔太少。我們對你們要求太高,給你們壓力了。”兒子也在空間留言:“爸媽,兒子也可以來分擔了。” 茍中華的回復是:“孩子,爸爸媽媽為你們驕傲、自豪!我只是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茍中華說:“我不想讓自己生活在苦悶中,更不想讓家人生活在陰影中。”他說這是他堅持寫微博的真正原因。“這些年,我也曾悲傷,恨自己不能為家庭分擔。但我也明白,生病讓我失去了很多,但也讓我收獲很多。我享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幫助,享受到家人的關心和照顧,讓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坦然面對,學會了感恩。我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攜手家人,心存感激,幸福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儀隴記者站 田越
農民茍中華因患骨質疏松癥高度致殘,臥床不起。整天躺在床上的他,細心感悟生活,想到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是社會、朋友、家人的全力救助、治療和關心,才讓他重獲新生。他把這一切牢記在心,并漸漸形成文字,通過微博發出,抒發自己的感激之情。他說:雖然身有殘疾拖累家人,但他不想讓家人從此生活在陰影中,他要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影響兒女,告訴他們以及更多的人,心懷感恩,善待生活,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