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李斌 何永樂)在常人眼里,七旬老人本應正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而在儀隴縣回春鎮閬儀村卻有這樣一位簡單樸素的農村婦女,每天親自給103的父親穿衣、洗臉、喂飯、護理。這位70歲的“孝女”用自己的言行為下一代做著孝親敬老的榜樣,但凡提起她的人,都會打心底贊一句:“真是一個孝順的好女兒、好兒媳。”她叫陳金蓮,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
5月11日上午,記者穿過一條窄窄的鄉村小道來到陳金蓮家。只見一位白發零星點綴的農村婦女正端起一碗熬好的粥,一小勺、一小勺地給一位面色紅潤的老人喂飯。“爸,燙不燙?”每次喂飯,她都會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這句話,跟父親交流。他看見父親輕微的搖頭,連忙問道:“是不是喂得太快啊?”父親又輕輕的點了一下頭,“好,那就慢點吃。”別看只是一小碗,可陳金蓮卻說連勸帶哄每次都要喂上好一會。多數情況下,喂飯都挺順利的,但其他人都喂不了,喂到嘴邊老父親也不吃。有時候也要看看父親的反應,來調整喂飯的速度,以免引起不舒服。
“父親歲數大了,還患病,不能吃得太多,每頓飯都要定量。三餐都以流食為主食,還經常吃一些水果。”陳金蓮說。
說起父親陳定富,其實也是一個苦命的人,年輕的時候因為和母親性格不合,便離了婚。“自己也跟著母親遠嫁到閬中,受盡苦難,不過一切都還好,過去了啦。”后來,經人介紹又嫁回了儀隴。
幾年前的一天,正在家里做農活的陳金蓮聽到父親摔倒在地,情況很嚴重。早年陳定富和前妻離婚后,重組家庭沒有自己的親生的兒女在跟前,這次意外的摔到后,雖有人照顧,但畢竟不是自己的親生,日子過得很不如意。陳金蓮聽說后,想起當年,母親遠嫁他鄉的無奈,年幼的自己也常遭受別人的冷眼,心里也充滿了矛盾。
自己也是這么大一把年紀,前兩年自己的公婆才去去世,本以為從此可以過上清清閑閑的日子,沒想到又攤上這樣的事情。一番掙扎后,雖沒什么文化的陳金蓮決定還是去把父親接回來照顧。
當看到父親的那一眼起,陳金蓮的心都涼透了,雖說滿肚子的怨恨,但血濃于水的親情,讓自己的的怨恨化成了一絲孝意。而父親聽說自己多年的女兒要把自己接回去照顧,一股埋藏在內心多年的倔強之淚,也忍不住的滑落臉龐。
有人說,看人孝順不孝順,看看老人的被褥就知道。人一上了年紀就不這么愛干凈,父親陳定富有時候也是這樣的人。但,陳金蓮是個勤快人,把老人的被褥和自己的一樣干凈,不論什么時間看,老人的被褥都是干凈的。
有一段時間,父親的病情加重,每天只能喝一點稀飯,吃不下任何的肉食。看著父親的身體日漸消瘦,陳金蓮打心眼里著急。后來,陳金蓮想到了一個辦法,把肉用剁成肉沫狀,煮在稀飯中給父親喂下,增加父親身體的營養。如今,雖說陳定富已是103歲的高齡,但氣色紅潤。
“這么多年,真是太不容易了,我有這樣孝順的女兒,真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分。”陳定富不住的向記者說。
談話間,陳金蓮的丈夫何寬回家了。提起妻子,81歲的何寬滔滔不絕:“金蓮為照顧我媽,付出太多了。要不是她伺候得好,我媽哪能活到100歲才去世。”
原來陳金蓮在沒有把自己父親接過來的時候,便一直在照顧自己的公婆。陳金蓮的婆婆是出生在舊社會的女性,因此裹有小腳,行動起來很不方便。那一年,陳金蓮剛到何家的時候,何寬的母親已經50多歲了,身體不是很好,常年生病,臥倒在床,經常長吁短嘆的說“這一輩子受的苦夠多了,老天爺要是發善心,活到60歲就滿足了。”
“當時心里就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讓婆婆安享晚年。”陳金蓮簡單的回答那段不經意的歲月。
夏天,陳金蓮就早早地給婆婆撐起蚊帳,準備好蒲扇、風油精等日常用品。天氣熱,兩天不洗澡身上就會有氣味,陳金蓮每天都用熱水給老人擦身體。在給婆婆擦身體的時候,婆婆說什么都不同意,陳金蓮說,俺就是你的閨女,你是老人,我們給你擦擦身體是應該的,身上干凈了,心情就好,身體就會慢慢好起來的。老人聽了,竟然哭起來。她常常說,“金蓮呀,我有你這樣的兒媳婦,比有親閨女都好。”冬天,陳金蓮每天早早起來,燒好熱水,給老人洗手洗臉,然后給婆婆梳頭。
在這樣的細心照料下,直到2003年,婆婆過完100歲的生日后才病重去世。
面對鄰里的贊美,陳金蓮顯得很不好意思,“我是個農村人,大道理不懂,這孝敬父母和長輩是天經地義的事,誰沒有父母,我們也有老的時候,到那時我們也需要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將心比心呀。”短短的一句話,讓大家對這個平凡的婦女都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