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wǎng)訊 (記者 羅中坤)6月6日,吃過午飯正準備躺下睡午覺,范冬平的電話響了。十來分鐘過后,背著藥箱的范冬平來到了患者李洪興的家里。“很感謝他,跑得快,藥下得靈,吃了就松活了。”年近八十的李洪興說,自己因為中風留下了后遺癥,行動不便,每次都是范醫(yī)生上門服務(wù)。
筆者了解得知,李洪興的感謝也不是沒有緣由的。原來,家住思德鄉(xiāng)元壩村的范冬平先天沒有左臂,一出生,命運就給他開了這樣一個莫大的玩笑,每次背著藥箱出診對他來說都是一次考驗,李洪興看在眼里,感激在心。因為殘疾,范冬平更懂病人的痛與苦,因為殘疾,他更覺得醫(yī)生這一職業(yè)的神圣。
1999年范冬平拜師學醫(yī),2003年開始獨立行醫(yī)。說起剛行醫(yī)時的遭遇,范冬平坦誠很艱難、很沮喪。他對筆者說,一開始心理負擔重,哪怕扎針輸液都小心翼翼、戰(zhàn)戰(zhàn)兢兢,老百姓也不太信任這樣一個身體上有缺陷的人,加上年輕,沒有多少人請他看病。2006年,范冬平?jīng)Q定到南充進修,系統(tǒng)學習中西醫(yī)。
“學了醫(yī)沒人請,也掙不了錢,還有冷言冷語,那個時候都想放棄,是家人不斷鼓勵我,自己也確實想干這個。”說起堅持的理由,范冬平說,通過幾次成功的嘗試,病看好了,老百姓慢慢就接受了我,認可了我。
范冬平的妻子龍艷對筆者說,自己之所以愿意嫁給一個身體殘疾的人,就是看中了范冬平的老實、細心,做事有毅力。現(xiàn)在,范冬平再也不是沒人請的醫(yī)生,像正要睡午覺就冒著太陽去出診的情況是常有的事。龍艷對筆者說,有時正在吃飯的時候,還沒吃幾口,電話就來了,叫他把飯吃完了再走,話還沒說完他就背著藥箱出去了。有時半夜三更一個電話,叫他天亮才去,正說話他又背起藥箱出門了。
去年8月,大雨傾盆,凌晨兩點多,范冬平的手機響了。臨鄉(xiāng)的秋埡干勁村謝紹興的4歲孫女突然發(fā)高燒,整個人都昏睡不醒,聽到謝紹興在電話那頭焦急的聲音,范冬平來不急多想,挎起藥箱、操起雨傘、打著電筒就出發(fā)了,平時二十來分鐘的路程,這一次他足足走了四十多分鐘。原來,沒有左臂的他,在黑黢黢的泥濘山路里,摸索前行,還要拿電筒打傘背藥箱,行走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進屋之后,范冬平才發(fā)現(xiàn)右手在一次摔倒時刮破了,雨水模糊了手上、衣服上的血跡。顧不上自己,趕忙為躺在床上的小家伙診治,用藥之后,小家伙的體溫降下去了,謝紹興老兩口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當范冬平推開門踏上回家之路時,天已經(jīng)蒙蒙亮了,揣著8元5角的藥費,踏著雨靴,一股暖意涌上心頭。
筆者看到,范冬平家所在元壩村方圓幾十里都是高山,交通極不方便,出行都是土路,但是不管路有多遠,只要一個口信或一個電話,他就會背起藥箱出診。即使如此,范冬平還是一如既往堅持著,為村民著想,經(jīng)常上門服務(wù),藥費也是能便宜就便宜。
翻開范冬平所開的處方本,大部分處方所標注的藥價都在20元以下。他行醫(yī)以來,考慮更多的是患者利益。出診不管走了多遠的路,花了多少時間,他從不多收病人一分錢,能用便宜的藥,絕不用貴的,遇到家庭困難的患者他分文不取。只要不是大病急病,他都給病人用一些普通藥品。
“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大家關(guān)系都比較好,有的家庭本來又非常貧困,當醫(yī)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心。”范冬平說。
說到這里,范冬平的妻子龍艷接過了話茬,她說,雖然掙不了幾個錢,但丈夫從事這個行業(yè),她自己感覺很光彩。去年,當臨近的干勁村人聽說范醫(yī)生家修房子沒有木料時,很多人主動找到范冬平說:“到我家坡里砍就是了。”
“范醫(yī)生人很好,一只手行醫(yī)也不容易,幾棵樹不算啥子。”謝緒定是干勁村人,送了十幾根樹木給范冬平,他對筆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