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陳相 劉遠華)何仕龍,男,現年41歲,儀隴縣雙盤鄉蒲家祠村人。初中畢業后在家當了7年農民,農耕的艱辛,當農民的艱苦,在農村生活的艱難,沉重地烙印在何仕龍內心深處。從1995年開始,到成都打工當學徒,自己開餐館當小老板,幾經挫折,幾多沉浮,他摸索到一些生意上的門道,承包成都幾所學校食堂,掘得人生第一桶金。也正是通過食堂物流配送領域,何仕龍接觸到成都現代農業,細心的他對如何破解傳統農業落后之傷有了明確認識,同時也結交了許多農業市場經營的弄潮兒,在他們的啟迪下,以及耳聞目睹近年來成都統籌城鄉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無限風光,激勵何仕龍回鄉開創農業發展新天地,再搏土地經營一桶金。
2012年秋,何仕龍毅然攜妻回到雙盤鄉,在該鄉高石坎村承包成片撂荒土地230畝,投資15萬元墾荒整治土地,今年春又投放魚苗2萬尾,密植藕種30噸,實行藕+魚復合套作模式,并以此基地為基礎,聯合當地部份村民組建起儀隴縣世農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經營蔬菜產業的同時,何仕龍與人合伙緊鑼密鼓地策劃肉羊養殖項目,今年5月,投資79萬元在雙盤鄉蒲家祠村建起占地2畝的波爾多山羊養殖場,取名為盛達肉羊養殖基地,他希望自己的農業經營事業興盛旺達。
何仕龍為人憨厚,勤勞樸實,保持著一個普通農民的本色;多年的經營打拼,又有生意人的睿智、靈敏;從一無所有到業有所成,具備實干家的堅毅、沉穩。農業產業化經營投入大,風險高,效益周期長。短短半年時間,何仕龍感覺自己就像刀鋒戰士,在農業經營的主戰場上奮勇廝殺,鮮血淋瀝。今年4月春旱罕見,剛下的藕種就遇到缺水,所承包的土地又無水源,造成嚴重損失;6月從山東花費35萬元購回175只種羊,由于氣候不適應和不懂技術,損失種羊達51只,價值12萬元。面對一連串打擊,何仕龍不氣餒、不放棄、不動搖,種藕基地水路不通,就改走旱路,缺少技術主動聯系縣農牧局技術人員指導,自己當好老板,更自覺地當好學生,夙興夜寐,學飼養、識羊病、學治療。正是靠著一股鉆勁,憑著一股韌勁,帶著一腔熱情,何仕龍克服了重重困難。到目前,兩處農業經營體進入發展快車道。
“荷送清風,魚戲藕田,羊肥云圈”,一幅生動的新農村產業美景,是他躬耕田壟最好寫照。何仕龍從農民——老板——農民,不改的是依舊在田間忙碌的身影,而更改的是摒棄傳統農業,在山區發展集約規模農業的思維和行為。盡管蓮藕種植基地缺水問題沒有解決,肉羊養殖基地如何突破發展,農業經營融資難,資金瓶頸等實際困難,仍然困惑著,卻更激勵著何仕龍乘統籌城鄉發展的春風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