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記者 李斌 吳家璽)冬日里,午后的濱江大道上,陽光明媚,市民們三五成群的坐在江邊的茶桌旁,享受著冬日里難得的日光。耳邊傳來一陣悠然的“叮當”聲,打破了這份寧靜,一位正在喝茶的市民站起來喊到:“劉師傅,掏個耳朵。”
不一會兒,一個精壯的老人就帶著齊全的工具來為顧客掏耳朵。掏耳師傅告訴記者,他叫劉正軍,現在已經62歲了。從16歲就開始跟著師傅學習理發,早先理發都要捎帶著為客人掏掏耳朵,算下來“從藝”已經有46年了。
掏耳在以前很是普遍,那時候是作為剃頭的一種附屬行業存在的,后來漸漸的有人開始專業從事掏耳朵。那時掏耳師傅們走街串巷,時不時敲響手里的震子,只聽得震子悠然的“叮當”聲遠遠的傳開來,大家就曉得是掏耳師傅來了,不時就會有顧客招呼掏耳師傅來掏耳朵。
掏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也是四川特有的一種耳文化。從傳統到現代,民間至今仍有三大快活之說:采耳,捏腳,洗澡。耳部是人體最重要的聽覺器官 ,其神經系統非常敏感,顧客能在緊張、刺激的體驗中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松,因而又有人將其稱為“小舒服”。 掏耳人被稱為“耳朵司令”,掏耳需要數十種掏耳工具,如耳扒子、鵝毛棒、鋏子、震子、馬尾、刮耳刀、耳起、棉花棒、頭燈、消毒藥水等。
“掏耳朵看著簡單,其實這是一門要求特別高的手藝活。耳朵是一個很精細的東西,掏耳朵時稍不注意就可能讓顧客的耳朵成為擺設。所以一定要‘眼尖手穩心正’。”劉師傅說,眼尖手穩是這個行業的基本要求,要是做不到,師傅根本就不會收你做徒弟,心正更是非常重要。“顧客的耳朵就在掏耳師傅的手里,要是掏耳師傅稍微起點歪心,就會給顧客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師傅先用鉸刀在客人耳朵里輕輕地旋轉,刮去污物和部分絨毛;而后輕輕翹松耳朵里結塊的分泌物;接著用鑷子、掏耳勺將它們取出;再用毛球刷將耳朵里剩下的碎屑刷掉。最后掏耳師傅將一根細棒放在客人在耳內,使用震子將細棒震動為客人按摩耳朵,客人說感覺又酥又癢十分享受。最后掏耳師傅用棉簽粘上藥水為耳朵消毒,這位客人就“齊活”完事了。
“我小時候家里很窮,當時父親在廣安硫磺廠工作,被炸藥炸傷后退休回來,每個月只有28元工資,母親又有病,家里實在困難,就跟著父親的朋友學了剃頭這門手藝。”記得當時有一句俗話說的是“當剃頭匠,皇帝的腦袋都摸得。”所以就選擇了剃頭這個行業。劉師傅告訴記者,當時是為師傅免費工作了三個月才學到的手藝,剛開始是教的剃頭,剃頭剃好了才學的掏耳朵,學會后就和幾個學徒互相掏,拿對方來練習技術,足足學了半年才敢給客人服務。
“掏耳朵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也有很大的風險,現在已經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專心學了,我從事這個行業40多年來,一共才教出7個徒弟來。”劉師傅說,現在有一些人不安好心,看到這門手藝賺錢不好好的尋思認真學會這門手藝,反而就想敲一筆錢。
“前些年的時候,在成都給人掏耳朵,有一個年輕人在旁邊打望了很久,我當時心里就盤算著‘這個人想敲詐我’,果然,在我空閑的時候,他招呼我為他掏耳朵。手藝人不拒客人,沒辦法,只能為他掏耳,手上的工具還沒有挨到他耳時,他就‘哇哇’的叫起來了,非要說我把他耳朵挖痛了,要我賠錢。事情鬧大,鬧到了派出所,警察帶我們去醫院一檢查,什么問題都沒有,耳屎都還原封不動的躺在耳朵里。”
“這次回來是為了辦養老保險的一些事情的,辦完了還要回成都。”劉師傅說,他是土門人,從小就在儀隴長大,后來去成都討生活,就在成都安了家,一直從事的就是掏耳朵這門手藝,一個月下來可以賺到5、6000元錢。“因為賺的錢多,也有很多人找我學習掏耳朵,但我不是什么人都教的,要是人品不好的人學去了敗壞的是整個行業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