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李斌)他出生偏遠農村,歷盡千辛萬苦,懷揣夢想上完了大學,如愿以償走進大公司成為人人羨慕的設計師,月薪上萬元。然而時隔兩年,他卻放棄豐厚的待遇回到農村,辦起了養豬場。他就是儀隴縣三河鎮楊家寨村年輕的養豬專業戶吳俊賢。
12月28日,室外寒氣襲人,室內暖意融融。在楊家寨村的一間普通豬舍里,一位皮膚黝黑的年輕人正忙著喂養豬仔,一頭頭體形碩大的肥豬在干凈的圈舍里搶食著。從他那充滿朝氣的臉龐和在圈舍了嫻熟的動作,你怎么也不會把他和一個88年的大學生聯系在一起。
不甘心:毅然回鄉創業
吳俊賢,2007年6月畢業于四川電力工程學院。畢業后,他順利地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先是在生產第一線當普通工人。由于勤奮好學,吃苦耐勞。一年后,吳俊賢便能熟悉生產線上所有的工作。2009年就成為了公司年輕的設計師,一年下來近10萬元的收入,讓父母感到十分欣慰。
年輕人總是充滿了激情,吳俊賢決定帶著自己的夢想回家鄉創業。2009年7月,吳俊賢回到了家鄉。剛開始,父親決定讓他知難而退,讓他小規模地試養。吳俊賢就和父親一道在柳埡場鎮經營煮酒作坊,起早摸黑,白天趕場銷酒收糧,晚上忙于煮酒,并利用酒糟喂養生豬,年出欄生豬也不過50頭。
“別人地盤上養豬總是受限制,規模小,起不了多少作用”。于是,他開始了新的籌劃。先后前往到綿陽、遂寧、巴中、南充高坪等地養豬場參觀學習,考察取經。2010年冬天,他回到了家鄉三河鎮楊家寨村,投資改建住房,并自己設計修建了第一個約8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建300立方米蓄水池一個,建沼氣池一個、建凈化池兩個,購買了10頭二元母豬、2頭杜洛克種豬,20頭小豬,計劃把養豬事業做大。
樂吃苦:創業換來新天地
吳俊賢大學學的是機電專業,這與養豬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這難不倒吳俊賢。他一邊到處參觀學習,向行家里手取經;一方面訂閱專業報刊,購買養豬書籍,邊養豬邊學習。白天加工、調配飼料,給豬喂食,清理豬舍;到了晚上,就仔細研究買來的養豬專業書籍。
“養豬以后遇到的困難是以前無法預料的。以前只是小規模的養殖,現在規模擴大后,面對的問題也多起來了,比如有的豬突然不吃食了,有的豬明明前一天好好的,第二天突然就死了……我就試著給豬打針,一般來說(豬)有病是發熱……但是自己剛開始什么都不知道,只能慢慢摸索。”吳俊賢輕描淡寫地談起前幾年遇到的困難,他早已不是當初碰到難題就茫然的毛頭小伙子了。
有時候幾頭母豬下了崽,吳俊賢白天黑夜地伺候,一整天都不能睡覺。“伺候它們就像伺候孩子,我必須細心照管它們,讓它們吃得好,住得舒服。”吳俊賢從一個養豬門外漢變成地道的“豬倌”。經過一年的打拼,他贏得了開門紅,2011年出欄肥豬150頭,圈存生豬80頭,創產值50余萬元。
2012年3月他又開始擴大養殖規模,再建1200平方米養豬場、增建蓄水池兩個、沼氣兩個、凈化池兩個等配套設施,實行了溫控電子管理。同時,增養母豬20頭。截止目前,養豬場總投資100多萬元,年養殖生豬近800頭,已出欄肥豬700頭,僅生豬年創產值過200萬元,收購商定期到他家來收購肥豬。他還利用豬糞租地10畝,種商品蔬菜4畝,種糧食6畝,建養魚塘一口,養生態雞鴨200多只。
知回報:社會責任潤人心
吳俊賢初步涉水成功了,周圍的群眾也不約而同地圍攏來了,問念經、詢技術。他忙了,忙于不僅要管理好自已的豬場,還要幫助30多戶的養豬農戶,免費傳授技術、疫病防治、提供成本飼料等活兒。
從2011年起,就陸續有六戶農戶免費享受了他家的沼氣,12戶農戶免費享受不用人工挑糞種糧食,用機器抽豬糞水噴灌,既節約肥料錢,又節省勞力,農作物又少病蟲害。
“在我們隊里,他算是最能干的小伙子了,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好處哦,我今年70多歲了,無力撿柴、挑糞,就是吳俊賢這娃兒給我們用沼氣煮飯、糞水灌菜”。家住楊家寨的劉新福不停地贊賞說。“外頭掙現錢屋里打撞閑,農田荒完了,我從吳俊賢哪里受到了啟發,也想回家搞種養了”。如今也在家搞養殖的廖桂財,對前景也是一片看好。同時,吳俊賢墊資帶領群眾修通了社道、戶道泥結碎石公路2.5公里,農戶收割、施肥進出等都可用車。
“自己也是從農村走出去的,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吳俊賢說,不管能盡到多少力氣,但只要你在做了,便會做得更好。他自2010年起還免費收納了名叫王良的貧困留守學生,供吃穿住,資助上學,供每周生活費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