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坤
近日,在儀隴縣婦聯組織的“最美家庭”評選中,該縣大風鄉天橋村村民呂碧琳家庭獲得“最美家庭”稱號。在獲獎感言中,呂碧琳說:“家和才能萬事興。一家人要互相關愛,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并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樣的人、這樣的家庭就是最美的。”
11月14日,記者來到大風鄉天橋村,在熱心村民的指引下,見到了正在整理蜂箱的呂碧琳。取下養蜂人特有的帽子,呂碧琳帶記者參觀了他依山而建的家。樓頂上,一方水池映入眼簾。呂碧琳介紹,水池用來養魚,夏天還有降溫的作用。地下室里,一臺食用菌拌料機放在角落里。呂碧琳說,食用菌本來銷路不錯,但現在農村種莊稼的少了,沒有原料就沒法種食用菌了。
說起這些,呂碧琳的話語中充滿了遺憾。但在其妻子梁素瓊看來,這些年的努力還是很值得的,在沒有外出務工的情況下,夫妻倆靠著種植食用菌、養兔養活了一家人,還把兒子、女兒培養成了大學生。
“他現在都成半個專家了,現在還有人跟他學習這方面的技術。”梁素瓊告訴記者,他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嘗試種植食用菌,基本能夠維持家用。但在1996年,他家種植食用菌虧損了近4萬元,呂碧琳連續幾個晚上都沒睡安穩。了解情況后,鄉政府給他送來了2000元錢和幾本書,讓呂碧琳大受鼓勵,他專程到重慶、成都學習技術,回家從頭再來。
種植食用菌掙了錢,按理說是一件高興的事。但一次賣完食用菌后,梁素瓊坐在椅子上數錢,數著數著卻哭了。梁素瓊對呂碧琳說:“跟了你一輩子,從來沒出過遠門,錢掙再多有什么用?”沒過幾天,呂碧琳便帶著妻子出門了,上北京、下廣州、逛成都,一圈耍下來,2萬多元沒了。呂碧琳謀生了外出放蜂的想法:不僅可以掙錢,還可以順便旅游。沒想到話一出口,妻子極力贊同,兒女工作了,家里老人也都健康,夫婦倆約定,每年外出放蜂5個月,既能照顧家里,還能賺錢、旅游。
“在別人看來,放蜂很辛苦,但我們感覺很幸福。”梁素瓊說,選好蜜源地之后,租車把蜜蜂和帳篷拉過去就行了,平常管理也很簡單。這些年,他們不僅去過汶川地震遺址,學著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還在藏民家吃過牛羊肉。呂碧琳心疼妻子,買了不銹鋼帳篷和3塊太陽能板,解決了用電問題,做飯、看電視、上網都不成問題。
呂碧琳說,放蜂就是追花奪蜜,花開到哪里就到哪里去,感覺一直生活在春天里,“計劃每年走不同的地方,爭取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把這項‘甜蜜的事業’進行到老。”
說話間,一個電話打到呂碧琳的手機上。接罷電話,呂碧琳告訴記者,電話是儀隴縣中壩鄉紅華村養蜂人胡振志打來的,2011年,胡振志結束多年的打工生活回到儀隴,看著撂荒的土地不知道干什么,后來在電視上看到呂碧琳的事跡,于是找到呂碧琳學習養蜂技術,現在已經養了40多箱蜂,年收入近6萬元,明年打算跟呂碧琳一起外出放蜂
梁素瓊說,前幾天,呂碧琳還去日興和中壩,幫養蜂人看看蜜蜂的管理情況。說起如此熱心的原因,梁素瓊道出了心聲,這些年不論是種植食用菌、養兔還是養蜂,都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幫助和指導,現在自己發展了,就應該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為了更好地幫助別人,引導農戶規模發展種養業,呂碧琳先后成立了天寶食用菌合作社、家和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該縣100多戶種養戶走上致富路,呂碧琳也因此被評為該縣“優秀共產黨員”、“致富帶頭人”、“儀隴縣鄉土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