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小游
高敬
近日會國慶長假八日,暫得浮生之閑。遂與友七八人,赴邛崍天臺、平落游。
壬戌日,八月十三。晨起,經半日車程,至天臺山下。午餐小憩后,乘觀光之車以登山。
翹首而望,極目處峰形奇譎,雙嶺相從而突起。群山連綿,高出云端。觀天色似山雨欲來,陰云罩于峰頂,兩峰隱現。山色青蘢,形如巨龍飛騰于空。
車沿山路蜿蜒盤旋而上,觀道旁草木繁茂,樹盡參天。野花星點含笑,修竹三五點頭。狗尾草成行,于風中點頭晃腦,別有趣致。
車至平緩處止。乘客魚貫下,見綠茵草地上有石,成酒壇狀,上大書“崍一口”,旁人云此乃本地所產美酒名也。
信步前行,便可見一街道,人聲熙攘。道旁小吃羅列,臘腸,臘排骨,烤土豆,煎餃,糖三角……熱香四散,見者垂涎。更有野生獼猴桃,鮮嫩竹筍等等,時見路人駐足議價。
路面寬約三米,為青石鋪成,涼意沁骨。兩旁樹木盡為百十之齡,其粗細多可單手圍繞,高不可攀。有古木紅豆杉,蒼老虬勁。沿路溪水淙淙,正所謂山水相依,山有水,始顯靈秀之氣韻也。
又前行,至白龍渡。流水至此地聚成小潭,形玲瓏,水碧如玉。觀潭邊木牌,卻以海名曰忘憂海。余失笑,又思佛云芥子納須彌,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者也,以海名之,有何不可?忘憂之名,深得我心。憶近年煩惱苦楚,令人不堪,
若能忘憂,何樂不為?故徘徊海邊不去,為之略駐足。見有小舟來往出入,渡游人去龍門。又前行數十步,見一門,上書“秀水三韻”,字跡飛舞,神采飛揚。
沿路游人如織。緩緩行去,但見樹郁水清,神為之爽。每至平緩之處,輒見積水成潭。水清若無物,透徹見底。若有高低跌宕,便成小瀑。雖無名山大瀑之氣勢,神韻則仿佛之。時有石墩,偶見木橋。余素喜山水,厭刻意造作為景。此山則深合我意,山水相成,靜謐潔凈。沿路溪水淙淙,塵心如洗。但覺此心亦如水,澄澈空明,紛擾煩憂一掃也。
入山漸深,見同心石、神仙撐。又數小亭閣,“月曉風清”,頗有情趣。又見“幸福三門”,友情、愛情、幸福三重,時有游客駐足合影。“月洞飛水”處,乃一小小山谷。四面石壁環繞,林木蓊郁。中有一平臺,游人至此止步。抬眼可見峰頂細流涓涓瀉下,秀氣無比。下有老樹,其根形如掌,緊握大石。人狀其形,名為“握在掌心的愛”。余自思,愛本如沙,握愈緊,愈益失。如此緊握,真能如愿以償?恐未必然。為之一哂。
時已暮,游畢,余等沿來路返。天雨,且漸猛。離此山,車行至平落古鎮,夜宿于此。
次日晨起,品此地特產“奶湯面”。乃以豬蹄、豬骨等物慢熬成湯,色白如牛乳。大鍋滾水煮熟面后,加上此湯,清鮮味美。
食畢,天仍降細雨不止,余等遂撐傘步行游古鎮。稍前行數十米,見一池,流水注入。其間兩鶴于池間覓食,色潔白,意態悠然。佇立凝視良久,有摩托呼嘯而過,即驚飛。以目送之,方又前行。
小鎮古色古香,各色店面琳瑯滿目。街心有活水穿街而過,水中有怪石,其狀不一。時有小橋穿插,亦各有情狀。前有大石橋,橋下河水奔流。因雨,水作渾黃。水側有五色花木點綴,攝照合影者眾。對岸便為古鎮,客棧旁酒旗斜挑,燈籠搖曳,寧靜古雅。
雨仍不止。游古鎮畢,便驅車往金雞谷。時雨,游人稀疏。步行入谷,有河水沿路相偕行。谷中青竹處處成叢,端秀從容。石路曲折,沿路行去,亦有流水作伴。山路崎嶇,拾階而上,雖雨天亦汗出。聽響水瀑布,攀狹窄棧道,行約兩刻鐘時分,遂至仙侶牧云索橋。
索橋凌空,飛渡峽谷兩岸。自下而望,橋高百米有余,不寒而栗。執傘行于上,略覺搖晃。余素畏高,然此時亦于風中鼓勇而前,竟被橋下景色所迷。扶橋而下視之,谷中竹樹層層疊疊而生,深似海,綠如翠。其碧色如洗,晶瑩欲滴。余觀其色,竟似平生未睹,思覓一言以狀之,居然詞窮。唯覺與他處樹異,無任何塵垢沾染而已。
谷中薄霧縹緲,林木寶相莊嚴。雨絲斜飄,風動云涌。余魂魄動蕩,方知“牧云”之說不謬也。憶余多年舊夢,于碧山綠水間自在遨游,何等灑脫。此時恨身無雙翅,若得翅能飛,當翔于谷中,醉此綠樹妙云也。
戀戀離橋,尋路下山。漸聞喧囂,暫離紅塵又須回,余惆悵久之,亦無奈也。
陶弘景曾云:“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余心有戚戚也。自來山川藏夢,自康樂以來,世人毀之滅之又趨之愛之,然解其真趣者,幾人歟?
靜夜燈下,秋雨敲窗。倏忽兩日閑游,頗有所感。余老矣,恐忘此中滋味,故憶游時情景,仿前人山水游記之筆法,記之以備忘。
秋葉于丁酉年八月十四日。
詩云:
昔聞劉阮醉天臺,今偕諸友訪邛崍。
云路蜿蜒尋夢去,清風纏綿掃心霾。
霧鎖山頭掩真容,連山飛騰九霄外。
鳳尾森森護青山,野芳點點繡天臺。
碧草染醉路人心,老樹參天長蒼苔。
天臺山是逍遙所,游客如織慕名來。
佳釀招人“崍一口”,白龍渡前人徘徊。
綠水初洗過客心,忘憂海上舟欸乃。
忘憂海上可忘憂,小潭晶瑩水剔透。
一花一草一芥子,一山一水一宇宙。
塵世喧嘩隔已遠,山中日月無憂愁。
信步石徑入山去,白云生時且暫留。
暮色漸濃人歸去,歸去之時空回眸。
由來山川藏夢處,尋夢卻與夢邂逅。
我本世中俗氣客,恨與山川不相守。
此身塵累仍將去,身雖歸去心長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