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訊(記者 李玉蘭)張吉典貸了5萬元,建起大棚種植香菇,村里很多人不贊同:“快70歲的人了,還背貸款?”
年輕時,張吉典算是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險巖村能力強的人,會石匠手藝,家里有3個老人、3個孩子要養,“沒生病的時候我這個人沒有干不了的事。”后來,他還出去打工跑了不少地方。
年老后,由于腰落下了毛病,兒子又無力照顧,老兩口守著4歲的小孫女在村里生活。
“要搞一點產業,而且我必須做好,要不然沒法生活。”張吉典對村里的食用菌產業充滿信心。
一開始,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張吉典這樣有信心。“我在土里刨了一輩子,也沒見刨出個金娃娃來。”有人說。
第一書記劉曉丹,是南充市對口幫扶工作組成員,2015年第一次來險巖村,是步行進村的。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對于她“食用菌種植、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生態蔬菜”等扶貧計劃并不感興趣。
怎樣調動貧困戶?這是劉曉丹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也是兩年后回顧時她認為最難的問題。
參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要農戶自己投入資金建大棚,盡管有扶貧政策支持,但都已經是貧困戶了,怎么敢貸款?
于是,村干部便組織村民去產業經濟發展好的村子參觀,感受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差別。幾次三番,險巖村村民慢慢動了心。
貸款讓村民自籌資金建大棚,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村民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用了心。運行兩年,參加的73戶農戶包括48戶貧困戶沒有一戶退出,其中多戶已經摘掉貧困戶帽子。
“扶貧工作最難的是做思想工作。”馬鞍鎮黨委書記趙海說,“扶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送點東西和錢,起不了大作用。村里的貧困戶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趕上的。所以我們得因戶施策,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信心、技術、資金、勞動能力,缺哪樣補哪樣。要不怎么說精準扶貧要下繡花功夫呢!”
每一個項目的設計、落實、細節、檢查,每一筆資金的投向、成效,每一戶人家的情況、變化、進展……“前幾年,我們周末加班要專門通知,現在周末休息才專門通知。”盡管忙得很,但駐村干部劉麗萍覺得忙得有價值,“只有精細工作才能精準扶貧嘛”。
目前,險巖村的貧困戶已從48戶減少到10戶,并計劃在今年告別“貧困”這個詞。這將是一個新的起點,目標是建成美麗富足的新險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