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歲到此夕而除
除夕又稱“除日”、“歲除”,俗稱“年三十”,是農歷年的最后一天。農歷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稱為大年三十,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起源于五代,最初是為了辟邪除災、迎祥納福。除夕貼春聯的習俗起源于五代,最初是為了辟邪除災、迎祥納福。
古人認為桃木具有辟邪作用,因此刻上神荼、郁壘等神仙的名字掛在門上以驅鬼壓邪。隨著時間推移,桃符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春聯。春聯不僅繼承了古代桃符的辟邪作用,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和美好祝愿。春聯通常以工整、簡潔的語言描繪時代背景,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此外,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為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春聯中的紋飾和美好語言,如“年年有余”、“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渴望。
壓歲錢,又名壓“祟”錢,“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有現存文獻記載的壓歲錢最早出現于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壓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戴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祭祀先祖,是我國民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我們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這一行為既傳承了孝道,也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祝愿。
除夕祭祖,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后代,使子孫后代興旺發達。
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而老百姓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團圓飯前后,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
作為除夕這天的一幕重頭戲,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合家歡”。年夜飯不但餐品食材多種多樣,還有很多民俗禮儀,包含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有逐疫、驅邪的作用。因此,年夜飯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
史料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對于年夜飯,各地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吃食和烹飪做法,但都是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魚是年夜飯餐桌上最常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魚”與“余”同音,又象征吉祥,如鯉魚,寓“得利有余”;鰱魚,寓“連年有余”;鱖魚,寓“富貴有余”。
湯圓是用糯米搓成球形,并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里煮食,寓意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區,會將甜食作為年夜飯的最后一道菜出現,祝福未來的日子甜甜蜜蜜。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發財,財源滾滾”之意。在一些地區,人們在包餃子時,還會把幾枚硬幣包進去,吃到硬幣餃子的人,來年會格外幸運。
守歲,俗稱“熬年”,是中國人的不眠夜。對年長者來說有歲月易逝之感,有珍惜歲月之意。對青少年來說有新芽茁壯之感,有努力奮進之意。
說起“守歲”民間有不少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祟”的妖怪,每年春節除夕夜它就來到人間,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
為了不讓“祟”傷害孩子,每到除夕這一天大家便整夜點亮油燈,跟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在當時這就叫“守祟”。
后來人們覺得提起“祟”這個怪物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所以就慢慢將“守祟”叫做“守歲”了。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又叫守天門,這種風俗起源也很早,唐宋為盛。除夕之夜,家人團聚,在一起談心、溝通、敘情、敘舊,守除夕是我們國家民俗活動中規矩最多的一夜。
守歲是人生的一個驛站,既有人們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
辭舊迎新慶團圓 歲序更替多喜樂
除夕是舊一年的終章
也是新一年最盛大的開幕
祝愿大家
萬物更新 舊疾當愈
往事清零 皆得所愿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犯版權,請聯系我們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