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陳洪江)在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村集體經濟發展尤為重要。我縣各村居依托自身產業特色和地理優勢,通過“黨建引領+項目扶持”的創新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走進賽金鎮潮水壩村的塑框廠內,三條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2024年上半年,該村返鄉大學生熊鈺龍結合當地水果產業,投資近千萬元建成的塑框廠自當年8月底投產以來,已加工生產出標準化塑框9000余個,市場效益可觀。
賽金鎮潮水壩村返鄉創業大學生 熊鈺龍:
“我回鄉選擇塑框生產這個項目,從8月份第一條生產線投產后,產品供不應求,隨后我們又增加兩條生產線,銷量和效益是非常可觀的。”
投資近千萬元,這不是一個小數字。賽金鎮潮水壩村“兩委”一班人根據國家政策,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建起塑框廠,有效滿足市場需求。
賽金鎮潮水壩村黨總支部書記 黎輝:
“我們村黨總支部牽頭,成立儀隴縣潮水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村上產業發展資金作為股金和啟動資金,吸引大學生入股當業主當管理人員,吸納群眾當股民,我們村的塑框廠就建起來了。”
在大儀鎮奮斗村,集體經濟同樣煥發出勃勃生機。2024年年初,奮斗村引進了四川永增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解決了集體經濟黃骨魚養殖的技術瓶頸,養殖基地初見成效。為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奮斗村利用項目資金,新建魚塘,完善產業道路、設施設備等基礎設施。
大儀鎮奮斗村黨總支書記 黃伏軍:
“我們奮斗村依托和美鄉村項目,用了43萬余元,新建了魚塘35畝,水泥路(產業便道)500余米,還有(添置)其它的設施設備。”
同時,奮斗村還結合本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農業生產人口少的實際情況,創新思路,利用2024年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中省扶持項目資金中的37萬余元,購置旋耕機和收割機各一臺,為村集體經濟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大儀鎮農服中心主任 梁威:
“通過向群眾提供代耕代種服務,能夠有效減輕我們群眾農業生產的壓力,通過向群眾收取比市場價略低的服務費,能夠有效地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從而有力地推動奮斗村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為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我縣將繼續深化“黨建引領+項目扶持”的創新模式,因地制宜地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