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川渝“一家親”。
12月24日,成渝城際“復興號”動車組迎來開通四周年。日均開行動車組數量從87.5對增加到102對,日均發送旅客數量從10.6萬人次躍升到13.35萬人次,開行頻次由每20分鐘開出一列縮短至平均5分鐘至10分鐘開出一列。成渝高鐵公交化運營,成為兩省市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的生動寫照。
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相向而行、攜手并進的第5個年頭。兩省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相互賦能、深度融合,國家重大戰略在成渝地區高效聯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積厚成勢。
一組亮麗“成績單”,展現2024年奮進姿態——
前三季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9萬億元、同比增長5.6%,增速分別比全國、西部地區高0.8個、0.7個百分點;前11月,300個共建項目完成投資4656.5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109.4%;前11月,兩省市電子信息產值規模占全國10.9%,兩省市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達2877億元、同比增長26%;前11月,川渝跨界河流25個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川渝間辦理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2.25萬人次,發放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10.76億元……
2025年1月3日,將迎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周年。川渝人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力打造跨區域協作高水平樣板,努力為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作出川渝更大貢獻。
發展能級躍升新高度
成渝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12月中旬,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新一批3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成渝地區生物醫藥集群、成德綿自涼航空航天集群入選。至此,布局在成渝地區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達5個。
推動成渝“地標”在全球產業版圖上崛起,兩省市確立聯合打造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特色消費品等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目標。今年以來,京東方投建的國內首條第8.6代AMOLED生產線全面封頂,英特爾宣布追加3億美元擴容封裝測試基地。國內外兩個知名企業的新動向,成為川渝電子信息產業提質提速風向標。目前,川渝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超過全國總量的三成。
看裝備制造業,兩省市裝備制造業集群規上企業超4100家,雙方建成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平臺,共同發布成渝地區培育世界級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地圖,推動東方電機水輪發電機組、重慶ABB大型變壓器等首臺套產品應用;看汽車產業,共建高水平汽車研發、制造基地,匯聚整車及零部件企業超1600家,成渝“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加快提質擴容,“川渝造”氫能重卡進入商用階段。同時,推動川渝優質白酒、早茶紅茶等特色消費品提質發展,聯動打造檸檬金三角、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
相互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兩省市今年的重點合作事項。金鳳實驗室、天府實驗室高質量運行,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掛牌運行3家。超瞬態實驗裝置、錦屏深地實驗室、跨尺度矢量光場、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展順利,持續產出重大成果。新實施川渝科技合作項目97項,建成國省級技術轉移機構114個,整合共用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4萬臺套。目前,成渝地區匯聚科技型中小企業4.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5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9家,創新動能強勁。
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支撐區域協同發展展現新氣象。前三季度,重慶主城都市區、成都市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3萬億元、1.67萬億元,雙核引領帶動作用愈發強勁。渝西地區打造重慶先進制造業發展新高地,川中丘陵地區四市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成渝中部加快崛起。在南北兩翼,川渝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健全,川南渝西地區深化“大產業、細分工”,建立跨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協調機制,協同步伐加快。
改革開放塑造新格局
11月19日,一輛掛載“四川造”鋰電池的列車駛出宜賓港,朝著千里之外的上海馳騁而去。動力鋰電池運輸首次拿到“火車票”,三輛首發列車有兩輛在成渝。這既體現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態勢,也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基礎設施內暢外聯是前提。看航空,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和第四跑道項目基本建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飛行區改造首批工程通過驗收,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與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實現一體化運營。前三季度,重慶、成都國際航空樞紐旅客吞吐量突破1.24億人次。看鐵路,渝昆高鐵重慶至宜賓段通車,成渝中線高鐵首座隧道貫通,成達萬高鐵、渝西高鐵加快建設,綿遂內鐵路綿遂段開建,軌道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越跑越快。看公路,開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通車,成渝、遂渝高速擴容工程和南充至潼南、資中至銅梁等高速公路項目有序推進,川渝間全線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達16條。
此外,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通航,岷江龍溪口至宜賓段航道整治、渠江風洞子航運樞紐等工程加快推進。川渝地區國家天然氣(頁巖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西南地區百億立方米地下儲氣群初步成形。
作為開放的標志性工程,中歐班列(成渝)自2021年統一品牌以來,累計開行量已突破3.6萬列,線路增至50余條,覆蓋歐亞120余個城市節點。貨物品類涵蓋電子產品、整車及零部件等數十個大類1160種,成為全國開行量最多、運輸貨值最高、區域合作最廣泛、運輸最穩定的中歐班列。
今年7月,川渝協同立法項目——關于川渝高竹新區行政管理事項的決定,在兩省市召開的人大常委會會議上獲表決通過,意味著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依法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和相應行政管理權限。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是黨中央賦予川渝兩省市的重大使命。今年以來,雙方完善兩省市產業協同和聯合招商制度,推動川渝35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共商項目、共享成果;推進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稅費征管服務一體化,統一部分政策執行口徑、征管服務措施;開展經營主體跨區域“云遷移”登記試點工作,探索“一次提交、一地受理、云上流轉、無感落戶”集成模式,區域市場一體化17條經驗做法獲國家推廣。前三季度,川渝民營經濟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6%、7%。
品質生活邁出新步伐
10月23日起,川渝兩省市社保部門全面啟動跨省社銀合作試點。兩地居民在兩地工商銀行所有網點的智能柜臺上,均可無差別、免費辦理參保登記申請、基本信息維護、待遇資格認證、查詢打印、社保卡應用等20項社保高頻服務事項。
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雙方緊盯生態環保共護、公共服務共享等關鍵領域加力加勁,巴山蜀水間隨時發生著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暖心變化。
美麗川渝建設展現新畫卷。持續實施長江、岷江、沱江等13條江河流域水資源調度,探索推動跨流域常態化生態補水;新實施營造林超200萬畝,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30平方公里,生態共建共保持續深化。統一毗鄰地區區域污染天氣應急啟動標準,深化瓊江、銅缽河、大清流河等跨界河流聯防共治,前11月川渝優良天數率分別為89.2%、91.9%,長江干流川渝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累計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1292家、綠色工業園區12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8家,兩省市碳市場累計成交近9000萬噸。
公共服務加速“一體化”。協同編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需求目錄,聯手打造“智匯巴蜀”“才興川渝”“大創慧谷”等川渝人力資源服務品牌。協同打造住房公積金區域高質量發展示范,推動跨省域異地購房提取和貸款享受同城待遇,實現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零要件”“當天辦”。持續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超2300家醫療機構實現電子健康卡互認,川渝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161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持續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覆蓋范圍。教育文化體育深入協作,持續實施教育協同發展行動,65個優勢學科結對共建“雙一流”學科。
巴蜀文旅走廊綻放魅力。長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川渝段)、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川陜片區紅軍文化公園等重大文旅項目有序推進;嘉陵江旅游風景道、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等建設取得突破;聯合推出世界遺產、長江上游黃金水道等主題精品線路70余條和國際潮流消費新場景65個;開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題列車500余趟。巴蜀文旅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更加彰顯。
記者 張守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