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經開區。
南充協豐搖臂機械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工汽車零部件。
儀隴經開區建設中的標準廠房。
儀隴縣振鑫精密沖壓件有限公司的生產場景。
儀隴經開區“幫多多”服務平臺。
□儀軒 (圖片由儀隴縣委宣傳部提供)
南充儀隴,紅色熱土。紅,是歷史書寫的紅。儀隴是革命老區,是國務院確定的對中國革命作出特殊貢獻的革命老根據地縣。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日月新天。
紅,是欣欣向榮的紅。2005年,儀隴縣城遷建后,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工業興縣、工業強縣”的戰略目標。在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堅持產業興縣,突出制造強縣”被反復提及。經過近20年的發展,9平方公里的四川儀隴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儀隴經開區”)內,以汽摩配、小動力鋰電池及其正負極材料為特色的兩大產業“拔節生長”。
曾經,儀隴工業基礎差,縣域經濟薄弱;如今,這里吹響“工業強縣”號角。三個維度,認識一個工業新儀隴。
延鏈補鏈 產業加速集聚成勢
近日,走進儀隴經開區,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一條條生產線產能拉滿。
今年7月召開的中共儀隴縣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提出,狠抓工業提質增效,助力工業新儀隴“加速跑”。
“第一條生產線已進入試生產,第二條生產線的設備正在陸續進場安裝,明年將正式投入生產。”在四川天薏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率先投產的生產線滿負荷運轉。作為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圓柱鋰電池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產品廣泛運用于各類電站、通訊等儲能電源系統及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
“我們是儀隴縣目前招引的規模最大的新能源企業,將為當地小動力鋰電池及其正負極材料產業發展‘補鏈’。”公司負責人表示,項目全面投產后,可實現日產60萬支圓柱型動力、儲能全極耳鋰離子電池,年產值實現70億元。
據介紹,儀隴經開區現已入駐新能源新材料企業10余家。為最大限度釋放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疊加效應,儀隴縣著力引進正極材料、隔膜、鋼套、蓋帽等配套項目,全面筑牢“制造強縣”硬核支撐。
幾公里外的儀隴經開區汽配產業園內,生產現場同樣熱火朝天。作為兩大特色產業的另一“翼”,汽配產業園正乘東西部協作東風,以機械制造為主攻方向,打造川東北機械制造重要基地。
在四川德川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自動化區、數控區、鉆床區等區域各司其職,智能化機械臂高速運轉。經過一系列的流水作業,一個小而精的汽車零配件從這里走向全國市場。
以東西部協作為橋梁,自2019年起,惟德汽配、振鑫減震器等企業相繼落戶儀隴。2021年6月,鍛打、鑄造、熱處理等配套項目逐步落地,完整的汽摩配產業雛形已現。
“儀隴經開區正處于產業聚集的初期階段,綜合考慮區位等現狀,主要發展機械制造、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實現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儀隴經開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大力引進汽摩配生產企業及配套企業,補齊產業鏈短板,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著力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儀隴縣新招引制造業項目48個,協議總投資141.15億元。其中中柏融通、鋁輥科技等28家企業正式落地,超航電機、智鷹科技等6家企業成功升規,玉隴機械、景帆科技等3家企業被認定為創新型中小企業。2024年1—11月,新升規工業企業18家,列南充市第一。2024年1-10月,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6%,位居南充市第一。
創新驅動 企業發展動能更強
制造業是工業儀隴的核心支撐,科技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儀隴加快推動制造業集聚成勢和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大力推動“制造強縣”戰略。
如何實現創新驅動?一靠企業“自己跑”,二靠政府“鼓勁推”。
今年12月,四川東閣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在各自崗位上忙碌。去年底購置的4臺自動化設備高速運轉,有效提升了企業生產效率。與此同時,企業技術中心內,30余名技術人員正在開展磁粉芯材料以及產品性能提升等方面研究。
據了解,自2011年落地儀隴以來,該公司不斷開展研發創新,目前已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專利37項,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產品系列,可為下游客戶提供高、中、低檔產品的定制以及特殊化設計制作等服務。
企業“跑得快”,離不開政府“牽線搭橋”。上述企業負責人介紹,在儀隴縣經濟信息化和科技局的協助下,企業2022年就與西華師范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磁粉芯材料與新產品研發。“終端產品成功進入新能源龍頭企業采購庫,每月可提供5萬套車載類磁粉芯。”該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公司將繼續聘請行業專家擔任顧問,幫助技術團隊開展新材料、新產品研發;緊盯市場前沿技術,從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等方面持續發力,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搶占市場份額。
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儀隴縣大力實施“提質壯干”企業梯次培育計劃,引導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助推工業企業主體不斷壯大,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今年7月,經濟和信息化廳公布四川省第七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名單,儀隴縣6家企業上榜,位于南充市前列。
聚焦兩大產業,儀隴縣還在優質招商信息的挖掘和優質招商項目的篩選上求突破,突出招好引優、適度招大引強,全力推動招引項目數量、質量“雙提升”。今年以來,儀隴縣發揮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作用,大力推動“智改數轉”,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鼓勵支持工業企業打造“數智車間”、加入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補齊產業鏈條,推進縣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聯動補位,對接傳化物流等企業,建立物流協作機制,補齊鑄造、鍛打及表面處理等關鍵基礎工業鏈條。提升對企服務專業化水平,健全工業服務體系,建立園區內企業間及鄰近縣(市、區)園區間協同互補機制,打通物流、高端人才、融資貸款等難點堵點,實現產業鏈上下游融通、資源高效利用、各方良性互動。
“實施對企服務專業化行動,全力支持企業開拓市場、技改升級、擴能增效、釋放產能,助推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全面筑牢實現‘制造強縣’的工業硬核支撐。”儀隴縣經濟信息化和科技局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全縣已成功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20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戶。
上述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繼續加強企業科技創新服務,深化工業企業與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的合作,推進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創新聯合體建設,精心孵化培育各類科技創新型平臺和企業,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優化服務 一流營商環境助企成長
工業新儀隴,同樣離不開優質的企業服務。11月6日,第三屆“南充市企業家日”儀隴企業家大會在四川張思德干部學院召開。綬帶耀眼奪目,獎牌熠熠生輝,企業家們在會上暢所欲言,傳遞出對制造業發展的信心。而這,更彰顯了縣委、縣政府尊商重企的態度,以及堅定不移推動制造強縣的決心。
日前,《儀隴縣關于支持機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出臺,提出“1+8”系列政策措施,設置惠企政策綜合窗口,梳理公示首批縣級惠企政策清單,兌現各類惠企政策資金近3億元,塑造出營商環境“儀隴金口碑”。
“公司很早就在西南地區考察選址,最終被儀隴的配套政策所吸引。標準化廠房由政府提前統建,企業可‘拎包入住’。達成合作意向后,園區還為我們配備企業秘書,協助企業解決各種問題。”今年2月正式投入生產的四川旌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儀隴工業的“新面孔”,主要從事金屬切削機床制造、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新能源原動設備制造、新能源原動設備銷售。生產啟動后,訂單很快就排到年底,首年銷售額預計可達到5000萬元。
企業順利投產的背后,是儀隴縣持續優化服務、塑造一流營商環境的縮影。今年初出臺的儀隴縣2024年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重點聚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素獲取成本、生產經營成本和涉訴涉法成本,細化20類118項重點任務,明晰措施、倒排工期,擰緊責任鏈條,進一步降低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成本。
儀隴縣堅持政務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聯動發力,加快構建以經開區管委會為主體、相關職能部門為支撐、工業綜合服務平臺為載體的全方位、全周期、一體化服務體系。主動靠前服務,采取“一企一策”“一對一服務”等模式,解決企業融資、用地、用工、用電等實際問題,促進新招引項目早落地、早見效。
“為幫助企業盡快落地投產,我們預先建設了標準廠房,并提供‘一對一’企業秘書服務,幫助企業解決手續辦理、政策落實、后勤保障、招工穩崗等方面的實際難題。同時,還幫助企業進一步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確保企業招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儀隴經開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園區正創新“N+1+N”的園區企業服務體系,建成經開區政務服務分中心,打造“幫多多”服務平臺,通過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協調配合,政務服務與市場服務優勢互補,實現“企業的事園區辦”。同時,建立完善入企報備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對企業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