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記者 許雨珂 余開洋 攝影報道
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于一身的大寶庫。11月24日,四川全省建設“天府森林四庫”工作會議(以下簡稱為“會議”)在達州召開。
今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建設“天府森林四庫”實施方案》,四川將聚焦森林的“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高水平打造全國“森林四庫”建設示范省。
一段時間以來,四川各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扎實推進“天府森林四庫”建設,充分發揮森林特色和優勢,積極探索森林多重效益實現多元路徑。具體有哪些成效?會議前,記者現場探訪了達州市大竹縣、開江縣的“天府森林四庫”建設點位。
搖錢于樹:
加快“以竹代塑”
當竹子遇上超聲波微氣流綠色分離技術,能產生什么樣的成果?
被43.9萬畝竹林環繞的達州市大竹縣,是中國唯一因竹得名的縣。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大竹縣竹產業發展帶來了新風口。截至目前,當地已創建4個省級現代竹產業基地。
今年,四川興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大竹啟動了年產65萬噸生物基新材料項目。該企業采用自主研發的超聲波微氣流綠色分離技術,以竹為原料生產生物基新材料。這些材料將被廣泛應用于衛生巾、紙尿褲、家居裝飾以及空氣濾芯等多個產業領域,預計將帶動相關產業實現產值60億元,讓這里駛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這是四川建設“天府森林錢庫”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四川將力爭到2030年,建成萬億元級“天府森林錢庫”,全省林業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萬億元,農民從林業上獲得人均年收入超過6000元,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達到2.2萬億元。
藏糧于林:
科技賦能林業“芯片”
如何向森林要糧食?2023年,四川率先在全國啟動建設“天府森林糧庫”。近一年的經驗積累,“向森林要糧食”已成為四川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重要路徑。
達州市開江縣講治鎮種植銀杏達萬畝,形成了環形黃色銀杏產業帶。銀杏樹如何長得好、長得壯?選種是關鍵,銀杏種植大戶透露,他們大多種植的是本地樹種——銀杏“開林1號”良種。
樹種從何而來?2023年,銀杏“開林1號”在開江縣林業“芯片”科研基地誕生。
此前,開江縣林業科研所按照省級標準打造全省唯一縣級林業科研組培實驗室打造了紅花山森林“芯片”科研示范基地,先后選育油橄欖“達州2號”和銀杏“開林1號”良種等特色適生種。
如何以新質林業“芯片”繼續助力“天府森林四庫”建設?開江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達州組建了開江縣“森林四庫”組培實驗中心,實驗中心以林業科技攻關、選育林木良種、提高產業化水平為主攻方向,聚力打造川內一流的地方林業領域科技創新示范平臺,全面支撐開江“森林四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