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劉遠華)立山鎮緊扣鄉村振興戰略主線,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項目為依托,深入推進“一村一品”發展,立足特色產業培育,不斷增強村級組織“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
在立山鎮陳家嶺村有一處占地350平方米的大米生產加工房。每天早上八點左右,加工房便會響起“隆隆”的機器聲,“大山香米”加工生產工作就開始了。此處生產加工房由村集體經濟作為大股東、8個村(社)干部作為股東共同投資65萬元于2023年8月建成,每天加工生產5000多斤稻谷,產品供不應求。
“根據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我們村抓集體經濟,主要種植水稻,示范和引導群眾參與,加工成‘大山香米’后,采用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對外銷售,產品供不應求,村集體每年的收入達到近30萬元。”
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增加群眾收入,立山鎮堅持從實際出發,因村制宜、不等不靠,積極探索符合本地發展新路徑。除了陳家嶺村的“股份制”大米加工產業,馬跪石村也依托“2022年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補助資金項目”發展肉牛養殖。占地6畝的肉牛養殖場由國家投入100萬元于2022年12月建成投用,通過一年的飼養,村集體經濟獲得利潤12萬多元。在眼下肉牛價格走低的情況下,村上想辦法保證肉牛養殖有錢賺。
“第一就是自己種植牧草,降低飼養成本;第二個我們就發展能繁母牛,自繁自養,也降低了成本。雖然行情低迷,但是我們也能從中獲取一些利潤。”
同時,立山鎮通過黨建示范引領,各村選擇適合本村發展的特色產業,不斷增強村級“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
“我們堅持‘書記抓,抓書記’的目標導向,堅持‘一村一品’的總體發展思路,各村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自己村發展的項目和產業;鎮上提供技術指導、信息提供、物資供應等服務內容,最終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增加、群眾收入逐年增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