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凌 徐浩煊
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對四川在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作出總動員、總部署。當前,南充正處于高質量發展關鍵期、副中心培育機遇期、現代化建設攻堅期,必須依靠改革增動力、添活力。
如何推動省委全會精神在南充落地落實?近日,南充市委書記張冬云接受了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
深化思想認識 推動全會精神落地落實
記者: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對四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系統部署,南充將如何貫徹落實?
張冬云: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必將引領全省走出一條貫徹中央精神、彰顯四川特色、體現時代特征的改革之路。
近年來,南充全面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改革決策部署,出臺實施重大專項改革方案579個、涉及改革事項1968項,承接國省重大改革試點183項,在公立醫院改革、城鄉融合發展、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為國省改革提供了較好經驗參考。
10月17日召開的南充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題,既全面對標對表中省改革部署,又謀劃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創性差異化改革事項,比如提出優化工業立市推進機制、健全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政策體系、深化臨江新區集成授權改革等,推動改革更好落地落實。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揚釘釘子精神,細化改革任務,創新舉措、壓實責任,為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奮力譜寫現代化南充建設新篇章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以改革補短板增效益 奮力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全會提出“支持川東北經濟區以工業振興引領高質量發展”,南充把“工業立市”作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首位戰略,具體行動上有哪些改革舉措?
張冬云:新型工業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也是南充邁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我們針對工業產業規模小、龍頭企業少、園區能級低等問題,鮮明提出“產業為本、工業當家”理念,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圍繞加快建設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定位,扎實開展新型工業化攻堅突破行動,推出系列改革舉措。
一是建立工業領域重點產業“鏈長制”。堅持鏈式發展、建圈強鏈,圍繞構建“3+2+3”工業產業體系,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總鏈長、1個重點產業由1名市領導任鏈長的“鏈長制”工作機制,積極推動汽車汽配、化工輕紡、食品醫藥三大支柱性產業成鏈集群,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人工智能、氫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加快成勢。
二是完善集中力量抓工業的體制機制。出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18條政策措施、新型工業化攻堅突破行動工作方案等,成立6個產業服務中心,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建立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直管工業機制,常態化開展工業項目競進拉練,推動力量向工業匯集、政策向工業聚焦、資源向工業傾斜。
三是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堅定不移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相繼出臺一攬子政策,持續深化“全域通辦”“一網通辦”“全程代辦”等改革,完善破壞營商環境行為問責機制,努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今年以來,我市工業立市戰略實施成效明顯,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特別是隨著四川永盈新材料即將建成投產、吉利新能源商用車產能充分釋放、能投燃煤發電等項目簽約落地,一批新升規工業企業達產滿產,南充工業發展動能正加速集聚、潛力正加速顯現、短板正加速彌補。
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以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攬農業農村改革
記者:全會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南充將如何通過改革不斷增強城鄉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張冬云:我們堅持以“抓好兩端、暢通中間”的工作思路統籌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另一方面抓好產業聯動、城鄉要素、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文明、基層治理“六個融合”。同時,通過積極開展公共交通、醫療衛生、治安聯防等“十個一體化”城鄉融合集成改革試點,創新組建“1+17”人才發展聯盟助推鄉村振興等改革舉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城鄉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一是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城市更新和發展模式,推動城市可持續、內涵式發展,加快向宜居、韌性、智慧的Ι型大城市邁進。抓實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強化縣城龍頭帶動作用,促進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深化擴權強縣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市域副中心。深化中心鎮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創建一批省級百強中心鎮。
二是優化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體制機制。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健全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權益保障機制。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和高標準農田建管機制,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丘陵集中發展區。積極創新體制機制,引導科技、資金、企業、能人下鄉,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三是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健全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抓好營山縣、儀隴縣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發展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優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長效機制,推動“農商文旅體康”融合發展。開展農業特色優質發展行動,健全生產供應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好充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持續擦亮農業大市“金字招牌”。
把牢全面深化改革價值取向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記者:全會提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體制機制”,南充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等領域改革有什么新的考慮?
張冬云: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積極推出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比如,推動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模式入選2023年世界銀行等機構評選的“全球減貧最佳案例”,探索的公立醫院改革經驗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單。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將民生急難愁盼變成改革優先事項,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一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持續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行“縣管校聘”管理機制,深化集團化辦學、強弱校“捆綁”發展改革。支持西南石油大學建設“雙一流”高校、西華師范大學提升辦學層次、川北醫學院更名為醫科大學,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創建職教本科大學。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促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二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力度,推進城市醫療集團建設,建設高質量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省醫學中心。全面推進“一個總醫院”模式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深入開展DIP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試點,加強醫保基金監管,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
三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居民就業、養老育幼、生育支持、社會救助等領域改革,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和廣泛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人民群眾筑牢社會保障的安全網。抓住近期黨中央、國務院一攬子增量政策出臺和省委、省政府穩定經濟增長系列舉措實施機遇,因地制宜推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化供給結構、經營方式、調控政策、監管機制等改革,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力度,努力讓人民群眾住有安居、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