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劉遠華)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眼下正是中藥材茯苓采挖的時節,立山鎮馬跪石村村“兩委”組織當地村民采挖油茶樹空行里套種的茯苓。被廣泛運用在中醫藥領域的茯苓,每畝產值達到1.5萬元以上。
走進中藥材茯苓種植基地,只見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通過培訓后的鄉親們手拿鋤頭,迅速地從土里刨出茯苓來。今年是馬跪石村第一次種植茯苓,面積達到550畝。為了驗證不錯的效果,村干部與業主一道來基地測產。
“我們稱了一下,大的有15斤,小的也有6、7斤,按照市場價格,新鮮茯苓是5塊錢一斤,每畝的產量達到3000多斤,每畝的產值大概是1.5萬元以上。”
馬跪石村因地勢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土壤呈微堿性,種植茯苓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村上測土后,引進了安徽業主。
“我們在馬跪石村種植茯苓,鎮村兩級組建‘科技服務團’,從技術上支持我們。從目前收獲的情況來看,效果非常理想。”
茯苓是寄生于松樹的一種菌類植物,是著名的中藥材,形如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白色。茯苓在種植和采挖過程中都需要大量勞動力,村上便與業主簽訂合同,由村上統一安排調度勞動力。
“我們一個人一天可以挖到500斤左右,能掙一百塊左右;平時管理就是70塊錢一天。有了這個產業,我們在家門口也能掙到錢,很高興。”
茯苓基地建好后,如何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鎮村兩級探索出發展新路子。
“我們把群眾增收視為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走“黨建+村集體經濟+業主”的路子,提升茯苓產業的綜合效益,從而實現黨建與村集體經濟‘融’出好‘錢’景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