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南充市儀隴縣在2024年“我們的節日?中秋”期間,積極開展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節日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全社會營造愛黨愛國、闔家團圓、喜慶豐收的濃厚氛圍。
巧芽祭月,傳承非遺文化
搭高臺,點蠟燭,掛柚子,嘗月餅……9月17日,中秋月圓夜,儀隴縣新政鎮老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居民們正在進行“巧芽兒祭月”,這是新政鎮老街原住民堅持了1000多年的習俗。只見家家戶戶在街口大門前擺上八仙桌,懸掛月神像,將浸泡發芽的谷、麥、玉米、高粱種子“巧芽”,圍上紅色或金色紙帶置于桌子中間,少則三五碗,多則十幾碗。同時擺上花生、大棗、核桃等干果,以及自制的糍粑和各種月餅,周圍配以鮮花、盆景花木等,準備停當后,一家人圍在一起將一支支香插在又大又圓的柚子上,最后將插好香的柚子懸掛起來并點燃新插的香,星星點點的火光,猶如漫天星斗,象征眾星拱月。拜完月神后,大家輪流觀看誰家巧芽做得好,同時也相互慶賀家人團圓,共祝來年好收成好運氣。活動一直持續到子時結束。
據了解,“巧芽兒祭月”民俗活動從唐代武德四年流傳至今。上世紀九十年代,新政鎮數百戶居民同時祭月,場面壯觀,成為儀隴最具特色的中秋民俗活動之一。巧芽祭月也成功申報為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實踐打卡,樂享美好時光
在儀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少兒活動室,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情系中秋 拾趣傳統”主題活動。活動中,精彩的古代與現代中秋詩歌朗誦,讓小朋友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中秋節的歷史、習俗和價值觀。隨后的猜燈謎環節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大家共同體驗著傳統文化的樂趣。在手工燈籠和月餅制作環節,小朋友和家長在志愿者的指導下,親手制作出了各式各樣的燈籠和月餅,不僅為節日增添了喜慶和熱鬧的氛圍,也讓小朋友們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
在儀隴縣文星鎮龍鳳場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行了“迎中秋暨孝老愛親”主題實踐活動。《鼓舞》、《小品》、《歌曲》等一個個由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向大家展示出家鄉的點滴變化和良好的鄉風民風。隨后,四季豆臘肉包、各式粽子、墩子肉等一道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陸續上桌,大家一邊品嘗,一邊暢談幸福新生活。活動現場,鎮衛生院工作人員還為鎮70歲以上老人量血壓、測血糖,做健康體檢,并普及健康飲食常識。
在儀隴縣立山鎮長勝村,村民們在中秋節到來之際,都會用碓窩舂糍粑,傳承祖先流傳下來的習俗。在村民陳遠碩家里,一大早,夫妻倆就忙碌起來。經過四十多分鐘的時間,兩個甑子20斤糯米蒸熟。陳遠碩夫妻倆分兩批次從甑子里把糯米舀出來,放進碓窩里舂。在舂糯米的時候,講究“快、準、穩、狠”,木杵下去快,收起來也快,翻來覆去地舂,直到把一顆顆糯米舂得均勻瓷實為準。糯米舂成一團后,就可以拿進廚房,扯成垞,壓圓壓扁。糍粑舂好后,陳遠碩夫妻倆把熱糍粑端上桌來,讓大家一起品嘗,歡笑聲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全縣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紛紛舉辦茶話會、傳統美食分享、文藝表演、手工制作等活動,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
愛心慰問,關注弱勢群體
9月15日,儀隴縣馬鞍鎮永安社區未成年人保護點開展了“童樂中秋 相伴成長”關愛困境留守兒童活動。 活動現場,志愿者們給孩子們介紹了中秋節的由來和中秋各種傳統習俗,大家一起做月餅、吃月餅,還開展了“云上團圓”親情連線活動,讓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主動地連線父母,讓孩子們和父母通過網絡實現團圓。愛心單位還為孩子們送去了學習和生活用品、中秋月餅、愛心零食等愛心禮包,讓孩子們度過了一個特別、溫馨、幸福的中秋節。
9月16日,儀隴縣愛心車友協會組織近20名志愿者們帶著月餅、大米、牛奶等慰問物資和滿滿的關愛之情,奔赴儀隴縣觀紫鎮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儀隴縣總醫院的醫生也隨志愿者隊伍一同前往,為困難老人進行免費身體檢查。志愿者們走訪慰問困難老人,送上精心準備的禮物,并與老人們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醫生們則認真為老人們進行身體檢查,提供專業的健康建議。此次活動不僅為困難老人送去了物質上的幫助,更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讓他們在中秋佳節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與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