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在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琳瑯村客家文化廣場,2024四川省“天府百姓大舞臺”首場匯演——川東北片區匯演活動啟動。
活動現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舞臺上,來自基層的群眾文藝愛好者帶來了豐富多彩又兼具鄉土氣息的文藝節目,將鄉村的故事娓娓道來,讓多彩的生活走進觀眾的心間。在四川為基層群眾搭建的全新舞臺中,更多群眾和地方民間藝術形式獲得了展示機會,民間的文化活力得到了進一步釋放。
把話筒和舞臺交給群眾
自編自導自演打造鄉土文藝盛宴
“天府百姓大舞臺”匯演是今年四川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打造的全新品牌活動,把話筒和舞臺交給群眾,推動群眾自編自導、自演自辦文化活動。2024年至2026年,四川各地將以這一全新品牌活動為依托,采取縣鄉自演、市州展演、片區匯演模式,支持全省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持續擴大基層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這是今年全省首場片區匯演,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南充市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文化館、南充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儀隴縣人民政府承辦。正如琳瑯村村名的美好寓意,匯演集中了南充市、廣元市、達州市、廣安市、巴中市選送的優秀節目,戲曲舞蹈、地方戲劇、情景表演等類型的節目陸續上演。
開場舞《金龍迎賓》先聲奪人。作為省級非遺,儀隴金龍舞擁有數百年的傳承歷史,表演隊員默契配合,一條條“金龍”騰空而起,氣勢磅礴。隨后,來自達州大竹的四川竹琴表演、廣元劍閣的楊村儺戲、南充南部縣的花燈戲等接連上演,各地的拿手好戲一一在舞臺上呈現。觀眾們紛紛掏出手機記錄下精彩瞬間。
當晚,廣場上自發前來的群眾人數超過2000人。現場,《快樂的勞動人》《打石匠》等節目提煉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來源于日常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傳承了農耕文化,深受觀眾好評,也是整場活動傳承文化、傳播藝術、傳遞快樂宗旨的寫照。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在正式舞臺上表演,但表演得非常到位。演員們不只是參與排練,還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導演組一起溝通表演的細節,讓表演更具有感染力。”儀隴縣文化館黨支部書記李曉艷介紹,本次匯演參演群眾300余人,大多數為各地村社居民、文旅能人、非遺傳承人等,年齡最大的演員超過80歲。
“我們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工作過程搬到臺上給大家看。在這么大的舞臺上,大家鼓掌歡迎我們,非常開心。”情景表演唱《打石匠》的演員、來自儀隴縣丁字橋鎮的鄭友平表示,希望通過演出,讓更多人知道這首儀隴客家民歌小調,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
活動現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文化名片秀出來
扎根基層土壤提升“造血”能力
鄉間露天壩壩上,一座座濃郁客家風格的圍屋相伴左右。借鑒客家圍屋元素,5個觀眾方陣在廣場形成圓弧圍坐,主舞臺與副舞臺相通,舞臺的界限被淡化,演員接連登臺近距離與觀眾互動。現場多位主持也是由各地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兼職”客串,鄉村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得到了充分體現。
“天府百姓大舞臺”匯演,不只是開在村里的文藝晚會,還在于持續提升鄉村文化“造血”能力。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匯演一方面幫助挖掘、發現、培養一批民間文藝骨干、文化能人、文化活動積極分子,使群眾成為文化活動、文娛演出的策劃者、參與者、受惠者;另一方面,在匯演的過程中,各地將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挖掘、展示各地優秀群眾文化活動,打造具有鮮明辨識度的文化活動IP,力爭在全省形成10個左右縣級文化活動品牌,5個左右市級文化活動品牌,帶動地方文旅經濟發展。
截至目前,南充儀隴縣所有村、社都開展了群眾文藝節目自編自演活動,共計17個鄉鎮組織開展了百姓大舞臺集中展演,產生了300多個群眾文藝節目,參與群眾累計12000余人次。借助“天府百姓大舞臺”,舉辦地也在吸引更多目光關注鄉村文旅名片。
在匯演配套活動上,臨近的街區變身熱鬧的鄉村集市,帶來客家傳統美食,為本地特色農產品和旅游資源作推介。“我們將以本地特色文化元素為重點,依托傳統村落、名村、名鎮資源,將本土的‘離堆歡歌’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與‘天府百姓大舞臺’聯動,并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開展藝術培訓、民俗展演、文化展覽等活動,增強群眾參與度和獲得感。”儀隴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接下來,按照“天府百姓大舞臺”活動統籌安排,其他片區的匯演也將陸續展開。在儀隴縣之外,邛崍市、鹽亭縣、天全縣、隆昌市、米易縣作為第一批“天府百姓大舞臺”片區匯演承辦地,將陸續推出各具地方特色的匯演活動,推動全省鄉村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讓基層熱鬧起來、群眾高興起來,以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