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新建漢中至巴中至南充鐵路巴中至南充段正式開通運營滿一個月,累計發送旅客達80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達3.6萬人次。
巴南高鐵起自巴中東站,向西經巴中市、南充市,接入南充北站,線路全長149公里,線路的開通運營,對于完善成渝地區城際鐵路網、加快沿線旅游資源開發、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加快川東革命老區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文旅發展有了新氣象
位于巴中市南江縣的光霧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7%,空氣中負氧離子平均每立方厘米含量近3萬個,夏季平均溫度在19攝氏度。一到夏天,前來避暑的人群絡繹不絕。
巴南高鐵開通后,南充到巴中最快48分鐘的高鐵行程,讓光霧山成為南充市民避暑之旅的新選擇。
據巴運集團數據顯示,光霧山、諾水河高鐵直通車試運行發班56班,運送游客約400人,其中超八成是南充方向的游客。
“巴南高鐵開通后,我們推出了巴南高鐵專項優惠,乘客憑本人6月28日至9月30日到達巴中或巴中達到成都、重慶的高鐵票,可在景區收票窗口換取一次光霧山旅游景區和諾水洞天景區黃龍洞免費門票”光霧山諾水河旅游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羅洪介紹。
同樣,在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的南充市儀隴縣,7月“暑期游”游客持續增長,截止7月25日的數據顯示,位于儀隴縣馬鞍鎮的朱德故里景區已接待游客181700人次,同比去年增長了21.23%;位于儀隴縣城的張思德紀念館已接待游客人數22990人次,同比去年增長16.43%。
文化交流有了新通道
乘巴南高鐵到達巴中東站,驅車30余分鐘便來到有著“米倉古道第一鎮”之稱的恩陽古鎮。
因路而起,因水而興,巴中市恩陽古鎮曾是米倉古道上最為熱鬧的水陸換乘碼頭。四面客商來往,各種商品流入,成為當時川東北重要的水碼頭和物資集散中心。“千年米倉道,早晚恩陽河”,說的就是當時客商無論什么時候到恩陽,都會選擇在這里歇腳。
清水河畔,老街古巷交錯縱橫,沿著古鎮街道漫步,沿途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記載著上千年的風煙,從中可以體味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傳承。
恩陽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講解員秦中秋說:“高鐵開通后,前來探究古蜀道文化氣息的外地學者和研學團隊多了起來。車來車往,高鐵聯接的不僅僅是交通,更有文化的交融和中華文明的精神紐帶。古蜀道上的千年文化必將因高鐵的連接得到更多關注,為更多的人所知。
生態經濟有了新期盼
通江縣地處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境內植物、動物資源豐富,因其境內霜期短、濕度大、云霧多、溫差適宜等特點,為銀耳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巴中勝利鄉馬營臺村,一排排黑色的鋼化大棚整齊排列,里面潔白如玉的銀耳正在朵朵開放,長勢十分喜人。
曾經,銀耳雖然種了,但因交通不便,新鮮銀耳運不出去,外面的客商不愿來,經濟來源不能保證,當地村民很多都選擇到外地打工。
“以前,外面的客商想進來,只能選擇乘坐汽車或者自駕。僅成都到通江縣城就需要花費近5個小時的時間。我們新鮮的銀耳想要運送到上海、福建等地,只能采取冷鏈運輸才能到達,不僅運輸時間長,成本也高,村民的種植積極性不高。”勝利鄉黨委副書記向釗介紹。
如今,依托巴南高鐵的開通運營,外面的客商乘坐高鐵到達巴中東站后,僅需40多分鐘就可以達到通江縣城,以前開車的耗時如今都已被高鐵的快速所替代。
如今,交通的便利也為“銀耳之鄉”通江帶來了發展的便利。“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銀耳種植行列,今年我們全縣的銀耳種植就增加了三分之二。”向釗說。
一條川東北地區改善出行條件、縮短時空距離的新通道,正在迅速搭建深化區域合作、提升開放位勢的新平臺,在讓老區幸福“加速”,通往更加美好的未來。
(朱琳琳 伏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