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王眉靈 徐浩煊 攝影 黃瀟 李志強
“發車了!”6月27日9時10分,D5133次動車組列車駛出四川巴中東站時,車廂里的乘客按捺不住激動,紛紛掏出手機拍攝記錄。
這是新建漢中至巴中至南充鐵路巴中至南充段(以下簡稱“巴南高鐵”)開出的首發車。從這天起,這條穿越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紅色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革命老區巴中、南充境內的多個區縣首通高鐵,與成都、重慶的鐵路時空距離拉近到2小時。
“紅色高鐵”如何穿越川東北地區?它將帶來哪些改變?
渴盼:
從提議到開通運營,歷時16年
當天早上,巴中東站站前廣場上十分熱鬧,很多不坐車的群眾聞訊趕來。“我2008年就來巴中工作,那時的巴中沒有高速、沒有鐵路、沒有高鐵。”市民趙志鑫說,這些年看到了巴中的巨變,尤其是高鐵的到來,讓巴中到成都、重慶的鐵路旅行時間,足足縮短了一半,“快多了,讓我們能更快地融入大都市。”
“修鐵路、建高鐵,我們儀隴人民盼了好多年。”南充市儀隴縣鐵建辦相關負責人周驥回憶,早在2008年,建設巴南高鐵的相關建議就正式提出,歷時10余年,終于獲得批復,于2019年底開工建設,再歷經4年半艱苦建設成為現實。
巴南高鐵是四川首條由地方主導建設的高速鐵路,由蜀道集團和巴中市、南充市政府共同籌資建設,投資超過200億元。從規劃到落地,還經歷了設計時速從160公里到250公里的優化。
如此執著為哪般?
革命老區巴中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此前一直沒有高等級鐵路,在巴南高鐵開通前,坐火車從成都到巴中,走了一個“L”型,先到川東達州、再往北行到巴中;線路繞不說,行經鐵路線為普速,最高運營時速160公里,單程時長近5小時,和開車差不多時間。巴南高鐵途經的儀隴、恩陽等地,此前連普速鐵路都沒有,建條快進快出的鐵路大通道,是當地群眾的多年夙愿。
興建:
綠色創新,讓山區高鐵變為現實
從巴中東站出發,動車很快就鉆進隧道,然后出洞、又進洞,循環往復,窗外光線明明滅滅。
這是一條典型的山區高鐵路,短短149公里運營里程,架設了橋梁129座、隧道56座,橋隧比達70%,鐵路部門用“沿線地形變化,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來形容。
中鐵五院巴南高鐵設計總體負責人楊天宇說,巴南高鐵穿過了多個革命老區,又經過多個環境敏感帶,既是一條紅色高鐵,也是一條綠色高鐵,在做規劃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堅持工程、環保選線相結合,一方面盡可能繞避環境敏感點,一方面盡可能考慮高鐵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
比如,位于儀隴縣境內的馬鞍站,設置在朱德故里、琳瑯山風景名勝區的外面,但車站距朱德故里僅5分鐘左右車程,讓旅客乘坐高鐵抵達后、不用周車勞頓,就可快速抵達景區,大大增加了高鐵對旅游的吸附力。
為了建成這條山區高鐵,建設上還有諸多創新。
比如,桂花隧道的“四電建設”采用高速接觸網剛性懸掛,使用壽命更長,運行維護成本更低。施工中,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鐵科院集團以科研創新為引導,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最高檢測時速達到了223.1公里,創下國內剛性懸掛接觸網系統運行最高速度,實現了既有技術體系的全面升級。
還有嘉陵江特大橋、全國首座合龍的雙線高速鐵路高低塔混合梁拉橋,恩陽河特大橋、四川首座在高速鐵路上使用節段拼裝工藝的橋梁拉橋……拼搏創新,讓這條“紅色高鐵”成為現實。
還有群眾的支持。“沿線老百姓非常支持鐵路建設。”漢巴南鐵路公司安全總監何知明說,前期征地拆遷,聽說是修鐵路,恩陽群眾主動把地平整出來,交予建設方;夏天高溫,室外溫度高達40多度,看到建設者們揮汗如雨,儀隴群眾把自家種的水果送到工地上,讓大家解渴。
期盼:
交通更便捷,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
交通是現代化建設的開路先鋒。巴南高鐵巴中西站位于恩陽區,距恩陽機場只有幾分鐘車程。巴中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張云清表示,隨著高鐵的開通,巴中的出行和運輸方式,將以公路為主,變為公路、高鐵、航空等多種方式。出行方式的多元化為地方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位于巴中臨港產業園的巴中市中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創新型中小企業,客戶遍及全國,產品通過航空物流運輸。“對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公司總經理魏青龍說,以前沿海客戶來廠考察,飛機都要換乘兩次,現在高鐵通達,當天就可打個來回,對企業進一步拓展業務更加有了信心。
“高鐵大幅縮短了巴中與周邊城市的時空距離,為園區和我們企業的招引工作,增加了更多砝碼。”位于巴中經開區的巨星銘創行政副總楊暉認為,便捷的交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和技術流入,為公司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首發車經停的儀隴站,距張思德紀念館只有幾分鐘車程。“我們天天都去車站,看修得咋樣了。”講解員肖曉告訴記者,不僅是當地群眾翹首以盼,這兩年來紀念館的游客也在關心,高鐵什么時候能通。“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游客,坐著高鐵來儀隴,親耳聽張思德的故事,親身游朱德故里,感受儀隴的紅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