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斌
日前,儀隴縣總醫院在該縣醫療中心揭牌。以“總”為名,標志著儀隴縣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進入深度發展期。此前,儀隴縣先后被市、省確定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此次依托縣人民醫院,融合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第二人民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立縣總醫院,正是為了探索構建更為優質高效的縣域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多層級醫療資源如何科學配置?群眾的不同就醫需求如何更好地滿足?儀隴縣抓準問題關鍵,探索“醫共體”成長的更多可能。
整合調度
醫療資源利用更高效
日前,儀隴縣總醫院馬鞍院區開展首個“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手術,專家團隊多次進行術前溝通和評估,制定周密治療方案,術程順利。
儀隴縣總醫院馬鞍院區原為儀隴縣第二人民醫院,以前雖配有硬件設備,但缺乏相關專業醫生,這類手術一直無法開展。
“縣域醫療優質人才不足、設施設備重復配置、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強、就醫環境有待提升等問題客觀存在,這正是組建總醫院的初衷。”儀隴縣衛生健康局局長唐小強說。
以“把縣域內各公立醫療機構變為一個價值同向的共同體”為目標,儀隴縣總醫院成立后,分設醫療中心院區、中醫院區、婦兒院區、金城院區、馬鞍院區,將人事、設備、業務、崗位等要素整合起來統一調度,發揮集成效應;同時強化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學科建設,增強醫療服務能力。“此次手術的專家團隊,均來自總醫院醫療中心院區。”儀隴縣總醫院馬鞍院區執行院長張明說。
此前,該縣投入3600萬元建成智慧醫療平臺,在縣域內實現互聯互通“一張網”、調度監督“一張屏”、醫衛服務“一體化”、健康管理“一個號”,也為醫療資源統一調度打下了基礎。
按需配置
基層醫療水平上臺階
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群眾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是探索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重要任務。
“破解優質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也是儀隴縣的現實所需。”唐小強說,該縣37個鄉鎮(街道)近一半距離縣城1小時以上車程,到縣級醫院路程較遠,而一些病癥在鄉鎮衛生院又難以得到有效治療,不少基層群眾就近就醫的需求難以得到保障。
依托縣總醫院的成立,儀隴縣建立起一系列制度,通過輪轉、派駐等推動優秀醫務人員帶學科、帶團隊、帶技術下沉到基層,帶動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專家都很貼心,還來我家中幫我復查。”家住儀隴縣張公鎮的李先生此前突發眼疾,接受儀隴縣總醫院專家的治療后,視力恢復良好,前段時間他又接受了專家組的上門隨訪。
為了更好地滿足群眾所需,儀隴縣總醫院醫療中心院區還與各院區、分院建成了遠程影像、遠程心電等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和“120”急救網格化服務體系。“僅2023年就開展縣鄉遠程影像、遠程心電診斷分別達25505人次、13123人次。”總醫院院長彭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