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即將到來,它代表著氣溫繼續下降,晝夜溫差增大。秋深露重,氣溫驟降,心腦血管疾病在這個季節也進入多發期、高發期。
10月19日,記者從市內醫院獲悉,每到秋冬季節,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就會明顯增多。尤其是氣溫波動較大的時候,容易造成血壓波動,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市民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三高”是心腦血管疾病高風險因素
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南充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鄧建平介紹,心腦血管疾病是非常兇險的,除危及生命外,一旦發病都會留下或輕或重的后遺癥。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危因素有吸煙、身體肥胖、高血壓以及高血糖等,所以生活中的高危因素沒有及時控制,單純的治療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三高”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素,高血壓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大部分心腦血管病情發作和高血壓脫離不了關系。當血壓升高時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對大動脈、心臟血管及腎臟帶來進一步損傷,從而誘發冠心病。
高血脂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話可產生動脈粥樣硬化,血液中會有大量脂質沉積,引起血流異常。久而久之在動脈血管內皮上沉積,一直在血管壁上粘附,會對動脈血管內壁帶來損傷,形成血管硬化。只要血管破裂出血就會危及生命。
同時,大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血脂異常,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增強,體內激素水平發生改變,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產生。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患于未然
心腦血管疾病屬于可防可控疾病,及時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做好葷素和粗細搭配,避免吃高膽固醇和高脂肪食物,定期檢測血壓、血脂和血糖,并及時有效對癥治療,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關鍵。
那么,大家如何防患于未然呢?鄧建平提醒,日常生活中就要關注心腦血管健康情況,定期監測自身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控制好肥胖、吸煙、熬夜等危險因素,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處理,將氣溫對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
對于尚未確診高血壓的人群,尤其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群,如果出現頭暈頭痛、心煩失眠的癥狀,建議連續三天在同一時間點測量血壓。不可在飲酒、劇烈運動、過度勞累后測量。
對于本就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病的人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可自行減藥、停藥,應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如果發現血壓控制不佳,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調藥。
出現這些癥狀立即撥打120
腦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高的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而且,秋冬季節高發。那么,出現哪些癥狀需要警惕呢?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預防呢?
鄧建平提醒,識別卒中早期信號,要記住“BE FAST”(快一點)口訣。“BE FAST”口訣有五組的癥狀,第一組癥狀是B,balance(平衡),是看他走路是否平穩;第二組癥狀是E,eye(眼睛),是看他的視力是否清楚;第三組癥狀是F,face(臉),看他的臉是否對稱;第四組癥狀是A,arms(胳膊),看他的胳膊是否有高低;第五組癥狀是S,speech(語言),看他說話是否流利。T是time(時間),如果出現五個癥狀的一個,且持續5分鐘以上,就要趕緊到就近的醫院抓緊時間救治,并且不建議患者自行服藥,有可能會加重病情。
每一個腦血管病的病人都有卒中的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吸煙、代謝綜合征、肥胖,或者動得少等。預防腦卒中,除了控制這些危險因素以外,還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有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做好定期檢查。需要格外警惕的是,當前腦卒中發病率有年輕化的趨勢,90后甚至00后也有發生,需要警惕。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治欽
相關新聞
以動制“靜”預防靜脈血栓
2023年10月13日是第十個“世界血栓日”,今年的主題是“栓不住、動起來”。據市精神衛生中心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李莉霞介紹,靜脈血栓栓塞癥(VTE)是繼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之后位列排名第三的常見心血管疾病,由于其發病隱匿,大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故易漏診、誤診,號稱“沉默的殺手”,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漏診率的特點。
哪些人容易出現VTE呢?李莉霞介紹,長期住院患者,會有大約三分之二出現。然后,手術或骨折創傷的患者;久坐久站長時間不運動的人群,例如教師、理發師、工人、白領、銷售人員等;年齡大于60歲的老人;癌癥或化療的患者;懷孕或坐月子的人群等都容易出現VTE。
對于VTE高危人群,要增強預防意識。正常人群可以通過適當活動、避免不良生活習慣、積極控制基礎疾病等預防VTE的發生,如減肥、戒煙、戒酒、控制血壓、血糖等。對于術后患者及長期臥床的人群,盡早下床活動是預防VTE的最基本方法,早期下床困難的患者,可以抬高或按摩下肢,進行腿部關節運動如踝泵運動預防VTE發生。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治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