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柜臺內的黃金首飾,有的按克重計費,有的按件計費(即“一口價”),不少消費者糊里糊涂分不清,可能本想買克重計費黃金首飾,結果卻買到“一口價”黃金首飾。近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福建省福州市黃金珠寶市場發現,在許多珠寶黃金商鋪,克重計費黃金首飾和“一口價”黃金首飾混柜售賣的現象十分常見。
??克重計費與“一口價”金飾混賣
??福州珠寶商陳經理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目前市面上銷售的黃金首飾一般有5種工藝形式:素金工藝(傳統工藝)、古法工藝、3D硬金工藝、5G工藝、5D工藝。素金工藝、古法工藝黃金一般按克重計費售賣,另收工費。后3種一般按件售賣,也就是“一口價”,包含金價和工費。目前,福州市面上的“一口價”黃金首飾多半聲稱“5G工藝黃金,優于3D硬金工藝,具有輕盈、延展性好、硬度高不易變形等特點,因工藝復雜,成本相對較高”。
??近日,記者走訪福州珠寶黃金市場,選擇商業綜合體、大型百貨中心、街邊獨立金鋪進行調查。在商業綜合體萬象九宜城1樓的天虹百貨金葉珠寶店柜臺,記者看到柜臺內有兩板金戒指,每板各有15枚,按順序查看,第一枚寫著“足金5G戒指 一口價2320元”,沒有標示黃金克重;第二枚寫著“足金古法戒指5.56克”,沒有標示總價。細細一數,標示“一口價”的戒指有7枚,標示克重計費的戒指8枚,兩者混在一起,或單枚交錯擺放或雙枚并列擺放,并無規律。該店營業員告訴記者,“一口價”黃金首飾按件賣,可以打85折。記者又走訪了老廟黃金柜臺、周大生黃金柜臺等周邊七八個黃金珠寶品牌專柜,發現混賣現象普遍存在,未見任何一家金店將“一口價”黃金首飾單獨擺柜并特別明示。
??在福州東百中心A館1樓的六福珠寶店,記者看見柜臺內有幾十款黃金戒指,有的只標“一口價”,有的則標克重,也是混在一起擺放;在兒童手鐲的柜臺,兩者也是交錯擺放,其中一板擺放有18個兒童手鐲,其中16個是克重計費手鐲,上面標示“金量6.968克足金手鐲”,2個“一口價”手鐲混在其中,分別標示“售價5430元足金手鐲”“售價7610元”。
??在福州北大路可觀珠寶店的一個戒指柜臺,記者看到三四款金戒指,其中大部分是“一口價”金戒指,右側上方擺放6枚金戒指,其中5枚金戒指為克重計費,1枚金戒指是“一口價”,標示“足金戒指零售價6266元/件”。在耳環柜,兩種不同計費方式的耳環擺在一起。在福州楊橋路的周大福店,記者查看了幾個柜臺,也都是混賣,未將兩者分類分柜擺放、售賣。
??對于為何將兩種不同計費方式的黃金首飾混擺,有的營業員回復稱業內都是這樣擺放的,有的則稱同類首飾要擺在一起,也有的說是因首飾品種多、空間有限,所以混放在一起。
??“一口價”金飾被質疑“溢價”
??克重計費的黃金首飾因金價、工費有明確公示,價格一目了然,可以測算。記者注意到,所有標稱“一口價”的黃金首飾在價簽上都沒有標示黃金實際克重,只有個別商家會在價簽背后標注總質量。由于沒有克重,營業員含糊其詞不愿道出真實克數,消費者很難測算首飾的金價和工費的比例。
??在福州東百中心A館1樓的六福珠寶店,記者對一款“一口價”黃金首飾進行了測算。這款黃金首飾標稱售價10600元/件。營業員表示打95折,最終售價為10070元/件。經稱重,這款首飾約9.73克,均價約1034元/克(含工費)。營業員稱當天金價為613元/克減30元,實為583元/克,工費另算。以一款9.73克重的黃金項鏈為例,工費按該店同款首飾最高工費95元/克來算,均價為678元/克,總價為6597元。同樣克重,兩者價差高達3473元。
??在福州東百中心B館2樓的另一家六福珠寶店,記者對一款“一口價”金項鏈進行測算,其標價為7120元/件,店員稱可打87折,打完折6193元/件,該項鏈實際克重為6.13克,則均價約為1010元/克(含工費)。該店當日金價為613元/克減50元,實為563元/克。加上工費,營業員稱同重量的素金項鏈大概要4000元/件。同一款項鏈兩種計費方法,兩者價格相差2000多元。
??在其他二線、三線品牌金鋪,記者要求對“一口價”黃金首飾進行稱重,折算成以克論價。經測算,“一口價”黃金首飾每克均價在700元至1000元之間(含工費),均遠高于目前素金首飾每克490元至650元的均價(含工費),價差一般在200元/克以上。對此,營業員的說法基本是“一口價”黃金首飾具有工藝成本高、美觀度高、硬度大、可等價更換同類型首飾等優點。
??記者發現,在調查過程中,所有的商家均稱“一口價”首飾可以打折,折扣從95折到8折不等,打多少折都沒明示,全靠營業員介紹,即便打完折,其價格仍遠高于素金價格。記者了解到,福建不少消費者質疑“一口價”黃金首飾存在嚴重溢價現象,并向有關部門投訴。今年5月,福州一位消費者投訴稱在西洪路購買一條金項鏈共花費2275元,結果稱重為2.3克,換算下來為989元/克(含工費),而當時的金價為450元/克。今年7月23日,寧德一位消費者投訴稱,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花費6000元購買了一款金手鐲,結果發現與正常價格相差過大,購買時商家不告知克重,也沒有開具相關發票。
??珠寶商陳先生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素金工藝首飾定價相對透明穩定,而“一口價”黃金首飾因不以克數定價,價格自主性強,利潤空間更大。商家通過混賣可多售“一口價”黃金首飾,獲得更高利潤,而如果將“一口價”黃金首飾單列售賣,消費者難免會比價。另外,“一口價”黃金首飾優惠幅度調整機動性強,便于營業員推銷兜售。簡而言之,傳統工藝黃金首飾適合傳統收藏保值,3D硬金、5G首飾等適合佩戴。如果考慮回收,因黃金回收只論克重不論工藝,到時“一口價”黃金首飾貶值幅度較大。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時要注意自身需求。
??消費者胡女士表示,婚禮這樣的重要場合可能會選購3D硬金、5G首飾,日常消費還是買素金首飾合算,畢竟這些新工藝“溢價”過高。
??倡議分區擺放說明區別
??記者從福建省消委會獲悉,去年,福建省消委會對“一口價”黃金首飾進行調查發現,目前許多珠寶黃金商店既提供克重計費黃金首飾,也提供“一口價”黃金首飾。克重計費的首飾嚴格按照市場價格來銷售,考慮到平均市價的關系,價格比照正常的黃金波動價格不會相差太大;“一口價”黃金首飾則不嚴格按照市價來銷售,考慮工藝費等問題,可能比克重計價的要貴出許多。
??今年以來,福建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多次接到“一口價”黃金首飾誤導消費的投訴。消費者大多稱受誤導購買了“一口價”黃金首飾,商家事先并未告知。經市場監管人員調解,商家給消費者換成按克重計價的首飾。廈門市海滄區市場監管局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的相關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黃金飾品無論按克銷售還是按件銷售,銷售人員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時,應當主動詳細告知相關內容,按規定對所售商品進行明碼標價,對消費者履行主動告知義務,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
??福州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在日常監管及受理投訴過程中發現,部分經營者將“一口價”商品和克重計費商品混淆銷售,導致售后糾紛增多。9月26日,該局發布《致金銀飾品經營者加強計量管理的一封信》,倡議金銀飾品經營者在銷售過程中將“一口價”商品與克重計費商品分區域擺放,并分別將兩者的優點、缺點及售后等信息向消費者說明清楚,樹立長遠經營理念,堅持以誠信為根本,合法合規經營。(記者 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