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
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
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初秋炎熱將結束。秋云飄逸,秋水如鏡,颯爽的秋色鋪陳開來,正是暢游賞景的好時候。
“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處暑的到來同時也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也意味著收獲時節的到來。秋氣收斂,農作物成熟,秋風安靜,蟲兒吟唱,華夏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處暑 · 三候
度門壩農村社區水稻喜獲豐收
人們將這個將涼未涼時節的物候變化歸結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老鷹大量捕獵鳥類;天氣肅殺,萬物開始凋零;莊稼有收成,成熟曰“登”。
與前兩候相比,古人最關心的還是第三候,糧食是否豐收,也就是“禾乃登”。到了這個節氣,稻粱之屬大概都要成熟了,“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 · 習俗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處暑之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沿海地區常舉行開漁節來慶祝。開漁節是一個文化搭臺、交際唱戲的節日慶典活動,旨在節約漁業資源、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在這個節日里,人們會舉行祭海儀式、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和貿易活動等。此外,處暑這天也有忌諱,如忌飲食油膩和熬夜等。處暑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期待著漁業豐收的到來,同時也是為了慶祝這個重要的節日而采取的文化搭臺、交際唱戲的方式。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處暑 · 養生
處暑時節,白天氣溫雖然仍會很高,但早晚溫度低,溫差較大,人們應預防感冒。中醫把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長夏位于夏末秋初,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氣候特征是濕熱蒸騰,濕熱天氣多。
處暑后,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鹽代謝功能逐漸恢復平衡,進入生理休整階段,機體于是出現疲憊感,產生“秋乏”。 化解“秋乏”, 要保證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飲食清淡,宜多吃西紅柿、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秋季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打球等,對于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標準。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氣仍然炎熱,要避免戶外活動。
處者,止也
暑氣到此就要消了
在坐等涼爽天氣到來的這段時間
不妨約上親朋好友
到戶外走走
感受新秋之美
體味世間萬物在時間中的自然變化
-END-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犯版權,請聯系我們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