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職人員在《非遺里的中國》四川篇中,向全國觀眾展現川北大木偶的魅力。圖為視頻截圖。
本報訊(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羅虹)6月10日晚8點,《非遺里的中國》四川篇在央視一套播出。節目中,我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北大木偶會同峨眉武術、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川菜、蜀錦織造工藝等多個四川非遺項目先后亮相。數位非遺傳承人與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邀研究員單霽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撒貝寧,歌手黃齡一起走入歷史深厚、精彩紛呈的四川非遺。
當晚,在主持人與嘉賓了解完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后,川北大木偶閃亮登場。“川北大木偶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四個字可以概括它,大、真、奇、美……”伴隨著背景的介紹,一段長綢舞盡顯木偶的飄逸輕盈、優美俊逸。隨后變臉、吐火,技驚四座。當川北大木偶拿起毛筆,揮毫潑墨,書寫出“非遺里的中國”,還在書法作品后面蓋章,一招一式,像模像樣,引得主持人和嘉賓連連鼓掌。
“我就是川北大木偶戲第四代傳人。”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87歲的李泗元在節目中,一邊操作一邊向主持人和嘉賓介紹了傳統原始的木偶。隨后,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舒世林介紹了川北大木偶的制作技藝。單霽翔還穿戴上操作帶,體驗操作川北大木偶,寫下“四川”二字。
“這次,我們有8名川北大木偶演職人員亮相央視《非遺里的中國》四川篇,選擇了最具特色、最能體現川北大木偶神奇魅力的變臉、吐火、書藝、秀長綢等絕活,希望能向全國觀眾展現川北大木偶的魅力。”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劇院副院長唐軍說,川北大木偶身形高大,酷似真人,五官靈動,四肢靈活,經過300多年的發展,到現在形成人偶同臺、亦假亦真、以假亂真、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
“《非遺里的中國》是一個專門展現非遺的宣傳平臺,得知要參與錄制,我前期抓緊時間不斷地練習,希望能夠以最好的狀態向全國觀眾展現川北大木偶的魅力。”《長袖舞》的表演者陳建軍說,他學習、表演川北大木偶戲已經18年,也參演過《龍門傳說》《絲路駝鈴》《天下有偶》等劇目,參與了四川電視臺、湖南電視臺、央視等相關節目的錄制,能夠為川北大木偶的傳承和發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感到十分開心。
節目播出后,許多網友紛紛在網絡上留言,表達對川北大木偶的喜愛。“好帥的木偶,翩翩公子,玉樹臨風。”“一個木偶竟然還能寫的一手好字,太令人震撼了。”“希望可以將川北大木偶傳承發揚光大。”……
當晚6點,在“央視頻”APP新媒體直播《非遺正年輕》欄目中,川北大木偶青年傳承人李梓維、張鵬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張舒越、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楊斌進行表演互動,20多分鐘的直播中,展現了川北大木偶的變臉、書藝等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