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張思德干部學院(蔡富強)
配音:高飛翔、何俊萱、吳佳俊
后期制作:吳佳俊
“為紀念一個叫張思德的老八路,毛主席在延安寫下為人民服務,從此這句話哺育英雄幾輩人……”張思德,一個名字并不起眼的普通人,為什么能夠成為黨的根本宗旨的代言人?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贊譽和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學習的光輝典范呢?讓我們一起從歷史的記憶中重溫張思德平凡人生的非凡價值。
1915年4月21日,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六合鄉(現為思德鎮)韓家灣村一戶貧苦農民家里。當天正值一年二十四節氣的谷雨節,因此長輩們就把這個降生的男孩取名為谷娃子。谷娃子出生不到7個月,母親就去世了,谷娃子靠著窮苦鄉親們你一把米、她一口奶、我一件衣的施舍中有幸的活了下來,養母劉光友為了讓他記住鄉親們的恩情,給他取名“思德”。
張思德18歲那年,即1933年,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向四川和陜西兩省交界地區轉移,建立了新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張思德積極報名參加紅軍,光榮的成為了一名紅軍戰士,他作戰機智勇敢,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作戰任務,還在一次戰斗中創造了一人奪得兩挺機槍的戰績。
1935年,張思德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長征,長征途中為了戰勝饑餓完成走出草地、北上抗日的任務,部隊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叢生,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往往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輕者中毒、重者可能死亡。
有一回部隊來到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畫面:
戰士:野蘿卜、野蘿卜、我發現野蘿卜啦。班長、快看野蘿卜。
張思德:在哪?在哪里,我看看。
戰士:班長,看、這兒、還有這。好多野蘿卜。額,我嘗嘗
張思德:額額...別動。自然這里都是一片綠草叢,從外觀上看,葉子也十分像蘿卜葉子,但是還是要小心,我先嘗。
戰士:班長
戰士:班長什么味道?能吃不?
張思德:有點甜、又有點澀、好像不太像蘿卜。
戰士:哎,班長?你沒事吧?
張思德:我感覺頭有點漲,
戰士:班長,額額額、班長你怎么啦?
張思德:我渾身沒勁兒、哎呀,肚子疼
戰士:(叫喊)班長、班長
張思德: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同志們,千萬不要吃。
戰士:額、額
張思德在嘗百草的活動中總是搶在前頭,找到一種能吃的草然后馬上去告訴戰友們,在延安的那段時間因為糧食不足戰士們飯都吃不飽,通訊班的戰士都是些年輕人,再加上經常外出送信走遠路,飯量都比較大,為了讓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飯時,張思德吃到一半,就不聲不響,撂下飯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實際上是讓別人多吃一些。一次、兩次同志們沒有注意,時間一長張思德的這個秘密就被大家發現了,一個星期天,張思德跑出去幾十里地從一個水坑里撈來一些小魚,沒有油 他就把這些魚洗凈、曬干用火烤好讓大家會頓餐,當大家吃得正香的時候,他又要去打水。可是這回水桶讓副班長先拿走了;張思德只好轉身回來,卻發現自己碗里不知道是誰給他放了幾個黑面膜膜。他明白了、、、、這是同志們想讓他多吃一些,他故意細嚼慢咽 好半天 才吃了半個饃饃,剩下的放回盆里,剛要走開,被戰士小韓一把拉住了、、、、、、
小韓:班長你別再瞞著我們了;我們都知道了
思德:你們、、、你們知道什么了、我吃飽了、真的
小韓:不行...這幾個饃饃你必須吃,班長我們知道 你總是餓著肚子 就是為了省下給我們吃 我們是戰友 有福同享 有苦同當 ,給、、、、、、、
思德:(說:謝謝戰友們)
張思德看實在不能推開了,就把幾個饃饃掰成十幾份,分給全班戰士每人一份,大家都含著眼淚吃下了饃饃........
1944年初張思德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大生產運動號召,主動到安塞縣石峽谷辦生產農場擔任副隊長;1944年9月5號的清晨,天空下起了毛毛雨,地里的活兒干不成了,隊長和張思德商量以后決定臨時組織一個突擊隊進山趕挖幾個新炭窯,張思德帶著八個戰士,一路唱著歌,到了廟河溝的山林 ,分散在三個地方 挖窯、、、快到中午時候,眼見炭窯就要挖成了,為了保證質量,張思德拿著小倔頭開始修正窯面,突然窯面掉下幾片碎土,張思德意識到危險,大喊一聲快跑,一把將小白推出窯口,就在這時轟隆一聲 兩米多厚的窯頂坍塌下來,小白在窯口被壓住半截身子,而張思德被整個埋在土里,
戰士:老張、老張、張思德、快來救人啊、、、、
張思德為了戰友的安全獻出了僅僅29歲的生命。
革命需要在槍林彈雨下拋頭顱灑熱血,也需要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和戰士,他服從組織安排,甘心在燒炭的平凡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榮殉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江山就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好、弘揚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精神,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