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平和胡江所在藍天救援隊在現場開展救援工作。受訪者供圖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唐甜
2月12日,記者從儀隴縣藍天救援隊獲悉,截至當地時間2月12日,我市救援人員所在搜救組在土耳其的一地震災區,成功營救出兩名被困人員。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繼續進行中。
輪番搜救
半夜在救援現場生火取暖
記者了解到,北京時間10日凌晨2時,我市救援人員吳小平,隨中國救援隊抵達土耳其馬拉蒂亞機場,大家到指揮部領取任務后,一刻沒停,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去。“救援人員抵達土耳其受到了當地居民的熱情歡迎。在從伊斯坦布爾飛往馬拉蒂亞的轉機途中,候機廳的居民自發地站起來鼓掌歡迎。”儀隴縣藍天救援隊隊長諸杜林告訴記者,這幾天,他時時刻刻都在關注土耳其救援的一舉一動,通過后方平臺,他得知土耳其馬拉蒂亞現場的受災情況還是讓人十分痛心,道路損壞嚴重,到處都是倒塌的房屋,有些居民區幾乎被夷為平地。
“連續幾天的路途奔波很是疲憊,但看到眼前慘烈的場面,南充救援人員立即打起精神,第一時間投入到緊張的搜救工作中。”諸杜林說,在救援現場,我市另一名救援人員,營山縣藍天救援隊隊長胡江已經在開展救援工作了,吳小平和胡江簡單交流了一下現場情況,彼此鼓勵打氣,就一起并肩作戰投入到搜救行動中。
在藍天救援隊的后方平臺,記者從圖片里看到,在坍塌的建筑廢墟里,穿著藍色救援服的中國藍天救援隊救援人員在不同的地方忙碌,有的拿著生命探測儀搜尋被困人員,有的在狹小的空間里往前掘進,有的在瓦礫中不停地呼喊被困人員……“在救援現場,中國救援隊是想盡一切辦法,不放過一絲希望。”采訪中,記者通過儀隴縣藍天救援隊聯系了正在休息的吳小平。
此時,吳小平、胡江剛剛回到了臨時指揮部——當地一所抗震等級較高的小學學校里,大家打地鋪睡在教室或者樓道的過道。“我們是24小時輪番作業,幾乎都沒休息,半夜的馬拉蒂亞溫度都在零下幾度,為了節省時間,大家在救援現場生火取暖。”問及救援現場情況,吳小平的聲音很低沉。
冒著余震
爭分奪秒在廢墟中搜尋生的希望
“半夜的時候,還發生過余震,晃動的時間也不算短。”吳小平坦言,一旦發生較大的余震,搜救人員會迅速撤離到安全區域。
所幸的是,中國藍天救援隊在幾十個小時的連續奮戰后,截至北京時間12日凌晨,南充救援人員所在的搜救組成功搜救出兩名被困人員。“目前,這兩人的傷勢不太清楚,我們都希望他們都能平安地活下來!”吳小平說。
2月12日,土耳其地震后的第7天。隨著時間的流逝,救出生還者的希望已日益渺茫,為生者提供救助逐漸成為更加緊迫的任務。“我們現在爭分奪秒地搜救,哪怕是在半夜,大家依靠照明燈,手腳并用,踩著松動的石塊、泥土艱難前行,在廢墟中搜尋生的希望。”采訪中,吳小平看似平靜地描述現場,話語中卻有些哽咽。
吳小平告訴記者,在馬拉蒂亞,除了他們,還有土耳其軍方、當地救援力量和民眾自發組織的救援力量,中國藍天救援隊就代表了中國的形象。“此次救援行動,土耳其人民數次向中國藍天救援隊表示感謝,并說將永遠記住中國的支持和幫助。”
“在這場跨國救援中,中國藍天救援隊有速度、力度、高度,更有溫度,每一份力量都是共渡難關的希望。”吳小平說,這次救援也使他進一步接受了鍛煉,生命有禁區,救援無國界!
截至北京時間12日,記者了解到,吳小平和胡江所在的中國藍天救援隊已抵達土耳其帕迪亞·哈爾作業區開展新一輪的搜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