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區三會鎮“蠐蟆節”上萬人祈福。
三會鎮非遺文化惠民演出。
巨型玉兔燈亮相,吸引眾多游客圍觀。
市民制作蠐蟆燈。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玉芬/文余中華/圖
“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2月4日,農歷正月十四,一場久別重逢的古老民俗活動在南充市西充河流域沿線的順慶區共興鎮,嘉陵區七寶寺鎮、三會鎮、金寶鎮等多地舉行。數萬人點亮蠐蟆燈,沿鄉間路逶迤行進,將“蠐蟆送下河”,祈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A點亮蠐蟆燈立春祈福人壽年豐
2月4日中午時分,記者來到嘉陵區三會鎮。此時的場鎮已十分熱鬧,不斷有周邊鄉鎮的村民及游客向此聚集。場鎮上,有現場揮毫送“福”的新春活動,有叫賣糖葫蘆、蠐蟆燈的吆喝聲,還有炸糖麻元的香甜味……沿街墻面上的巨幅“蠐蟆節”民俗風情畫,讓人感受到傳承300余年“蠐蟆節”的古老與神秘。
南充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提供的《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書》中介紹,1647年,進軍四川并建立大西國的張獻忠,死于南充市西充縣鳳凰山,大西國滅亡。相傳,在戰亂的幾年間,血流成河,瘟疫流行,南充嘉陵三會鎮一帶孩童時常出現咳嗽咯血而亡,人們不得其解,人心惶惶。一云游者到此解密:河里的水遭到污染。他指點人們在正月十四這天,用竹子制作成蠐蟆燈,趁著夜色將其插到河邊,將瘟疫趕走。從此,西充河沿線鄉村便自覺形成了送蠐蟆的習俗。經百年變遷,逐漸演變成南充的一項特色民俗活動。
傍晚時分,順慶區共興鎮,嘉陵區七寶寺鎮、三會鎮、金寶鎮等地同步舉行盛大的“蠐蟆節”祈福活動。數萬人高舉蠐蟆燈,齊聲高唱:“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沿鄉間路逶迤行進,綿延數里,數萬盞蠐蟆燈似燈海、似星河,將“蠐蟆送下河”,祈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B“80后”接力成“蠐蟆節”新生代組織者
“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制作蠐蟆燈。”“80后”周欽是土生土長的三會鎮羊兒灣人,他與朱寶娃、杜波、張三、王燕等7個兒時伙伴成了三會鎮“蠐蟆節”的新生代組織者。8個人都十分熱愛蠐蟆文化,積極創新蠐蟆燈制作工藝,每年根據生肖制作形式多樣的蠐蟆燈,并在政府主導下提前規劃好路線,組織群眾有序地將蠐蟆燈送到指定地點。
據了解,三會“蠐蟆節”第一代組織者是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的楊賢光,組織過20余屆“蠐蟆節”祈福活動。第二代組織人是楊賢光之子楊俊。父親去世后,他接過“蠐蟆節”組織人的擔子并進行了創新升級,統一了送蠐蟆的行進路線,且一路鼓樂齊鳴、煙花爆竹震天響,甚是熱鬧。
“今年我們制作了兩個巨型蠐蟆燈、一只兔兒燈。”在三會場鎮市場口,記者見到高達二三米的蠐蟆燈和兔兒燈。朱寶娃介紹,制作蠐蟆燈,要經過選料、做骨架、成型加工三個環節。制作蠐蟆燈的竹子有講究,必須選不粗也不太老的一年青嫩竹。如果做小蠐蟆燈,要先將選好的竹子每截裁成長約1.5米,再分成均勻的12份,預示一年十二個月月月平安;然后將竹子向中間擠壓,成紡錘狀;再以細篾編織,糊上一層彩紙,呈中空狀;最后在底部擱置一塊泥團,點上蠟燭,蠐蟆燈就大功告成。巨型蠐蟆燈要七八個人花費三四天功夫制作。
C傳承300余年為鄉村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蠐蟆節’有做蠐蟆燈、搖嫩竹、送蠐蟆三項內容。”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四級調研員向全發認為,流傳于西充河流域的“蠐蟆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與傳承力,經過300余年的時代變遷,實現了從鄉村“小聚集”到城鄉“大節日”的轉變,為春節期間鄉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活態傳承能力顯著增強。他舉例說,搖嫩竹唱民謠就十分有鄉土鄉情。黃昏十分,孩童們爭先恐后奔向竹林,選定長得又高又直的嫩竹,雙手抱竹一邊搖動一邊高唱民謠:“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祈求來年平安幸福、健康成長。
如今,除了南充境內西充河流域的沿線鄉村,“蠐蟆節”已輻射至綿陽市鹽亭縣,遂寧市蓬溪縣、射洪市等地。“三會鎮是蠐蟆文化的發源和傳承中心!”三會鎮黨委書記王知介紹,三會鎮地處南充西大門,因過去西(西充)南(南充)蓬(蓬溪)三地客商集聚于此而得名。當地蠐蟆文化氛圍濃厚,輻射帶動力強。據介紹,2019年,嘉陵區政府在G318線嘉陵段沿線的龍蟠、大通、金寶、三會等10余個鄉鎮同步舉辦盛大的“蠐蟆節”祈福活動,吸引了20余萬人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