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濤做客南充日報社演播室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陸待君攝
掃碼看視頻
“腦殼一轉,面孔說變就變,眼睛一眨,不過瞬息之間,名揚四海,贊嘆川劇變臉……”幾乎每個四川人都聽過歌曲《變臉》。《變臉》不但登上過央視春晚舞臺,還走向了世界,以歌曲的形式讓川劇藝術名揚四海。而《變臉》的策劃創作者、演唱者正是被譽為“川歌王子”的南充籍歌唱家陳小濤。
1月30日上午,中國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原空政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陳小濤做客南充日報社,向家鄉人民送上新春祝福的同時,講述了自己的音樂奮斗故事。
從嘉陵江畔走向北京
上午10時許,陳小濤身著軍綠色上衣、黑色長褲,精神抖擻地來到南充日報社演播室做客。在講述自己的奮斗故事時,他的言語中充滿了對家鄉的感激之情。
上個世紀60年代,陳小濤出生在嘉陵江畔的南充城。溫潤的嘉陵江水陶冶著他的性情,將帥故里的盛名激勵著他的成長。“我的父母都是教師,他們言傳身教,教會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培養了我對文藝的熱愛。”陳小濤回憶,在原南充綢廠子弟學校和南充一中讀書時,就展現了唱歌的天賦,被學校師生稱為“校園的百靈”。
在上高中時,陳小濤成為學校獨唱、領唱和故事隊的一員,接受到了音樂上的專業訓練。那時,他時常自學二胡吹笛子吊嗓子,就希望有個一技之長,能在高中畢業后考上四川音樂學院。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10月,原空政歌劇團為歌劇《江姐》在全國招募學員,得到消息的陳小濤趕往重慶面試。他在面試時一連演唱了《牧馬人之歌》《烏蘇里船歌》等4首歌曲,還主動要求朗誦一首詩詞,最后連評委們都為他鼓掌。就這樣,帶著對綠軍裝的無限向往,年僅17歲的陳小濤只身一人到了北京,去到原空政歌劇團駐地,由此開始從藝生涯。
1979年1月3日,來自南充的高中畢業生陳小濤帶著滿臉的興奮和對未來的期盼抵達首都北京。作為歌劇《江姐》全國招募的18名小演員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名學員,他既忐忑不安又倍感榮耀。從拉大幕跑龍套開始,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學。彈鋼琴,學吉他,練形體,磨聲樂。報童、小警察、鄉丁,再小的角色他都認認真真演,琢磨通透,演出彩來,逐漸從學員中脫穎而出。
1983年他第一次演《江姐》整部劇里唯一一個具有喜劇色彩的人物——蔣對章,大獲成功,接著又演了華為,似乎還不夠滿足,又盯上了甫志高和沈養齋這兩個主要角色。劇中人物反差都很大,陳小濤狠下功夫琢磨人物個性,既繼承先前的演繹,又加入自己的理解,使得一個個角色無比飽滿。尤其是甫志高,叛變前后角色反差極大,這更激發了陳小濤的表演張力,一個眼神一個步伐細細地摳,終于獲得專家和觀眾的認可。
舞臺就是陣地
1987年,陳小濤隨北京慰問團去云南老山前線為戰友演出,看著上千血氣方剛的兄弟們緊抱著鋼槍席地而坐,時刻都準備去戰斗,他內心深受鼓舞和震撼。他在陣地上唱,在貓耳洞里唱,在傷病員中唱,最多的一天唱了《軍營男子漢》《再見吧媽媽》等28首歌,把最嘹亮的歌聲獻給最可愛的人。
“作為一名文藝兵,歌唱是我的事業,舞臺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陣地,我將一往無前!”離開老山前線的時候,陳小濤在英雄的旗幟前立下了自己的誓言。
在一次次慰問演出中,陳小濤總是深受鼓舞和感動。1998年,陳小濤隨團去長江大堤慰問抗洪部隊,一行人參觀了“抗洪英雄”高建成所在高炮團。演出時陳小濤注意到,觀眾席最前排有17個空位,到宿舍去時也看到了17張干干凈凈的床鋪,而17個有血有肉的戰友兄弟卻再也看不見身影,陳小濤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他暗自下定決心:“我一定要為英雄做點什么!”
1999年,原創音樂劇《長江邊的故事》準備排演,空軍把最重的擔子和重托交給陳小濤,出演英雄高建成,他覺得這是回報英雄的最好機會。高強度的排練持續一個月,未曾料到演出前,他在彩排中受了傷,全身多處肌肉和韌帶拉傷。正式演出時陳小濤打了兩針封閉,咬著牙堅持演出。觀眾都為他在臺上對疼痛的演繹入木三分而嘆服,卻不知道他是真的帶傷演出。“當時我就一個念頭,歌聲務必嘹亮,一定得把英雄的宏偉篇章唱下去,這樣才能影響更多的英雄。”陳小濤說。
當晚的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陳小濤癱倒在后臺里的時候,耳邊依然回響著激蕩如潮的掌聲。這幕《長江邊的故事》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各方面的肯定和贊揚,也給了陳小濤巨大的精神鼓舞。
2017年央視雞年春晚,陳小濤演唱了由他唱紅的軍旅優秀歌曲《當那一天來臨》。領導聽了他的演唱后對他說:“永遠要保持你的激情,激情是你的殺手锏,你上臺就是千軍萬馬,戰士為你而沸騰……”多年來,陳小濤演唱了《渴望出征》《舍不得你走》《軍營男子漢》《把青春壓進槍膛》等眾多耳熟能詳的軍旅歌曲,從一名普通的文藝兵,成長為深受廣大指戰員喜歡的軍旅歌唱家。
據不完全統計,陳小濤每年堅持為部隊官兵服務60到80場,最多時120場,越艱苦邊遠的連隊他越愿意去,因為他知道,越是艱苦的地方越需要心靈的撫慰,需要他的歌聲。
將“川歌”唱響世界
“歌曲《變臉》不僅將時尚和傳統充分融合,還大氣磅礴,現在幾乎所有的變臉演員演出都會配上這首歌曲,變臉不但登上了央視春晚舞臺,還走向了世界。”提起《變臉》的創作,陳小濤顯得十分激動。
當年,川味十足的《麻辣燙》一炮走紅后,陳小濤感到找到了定位,他希望通過川歌表達在外川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于是一直想創作一首有關“變臉”的歌曲。后來,當陳小濤把這個點子說給著名詞作家閻肅聽后,閻肅當即叫好:“好題材啊!我來給你寫。”
“經過一天一夜的構思,閻老便寫成了這首堪稱四川新民歌文化代表的歌曲——《變臉》。”陳小濤說,拿著歌詞又找到了著名曲作家孟慶云寫曲,同時憑著自身對川劇的了解、對故鄉的深厚感情以及多年來積累的表演經驗,抓住原曲的精髓,增加了新的內容,于是一首全新的歌終于誕生了,并唱紅大江南北。
在長期的藝術生涯中,陳小濤始終不忘以自己摯愛的家鄉故土為底色,不斷探尋如何把四川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歌曲當中。先后創作、演唱了《麻辣燙》《變臉》《望四川》《蜀道》《嘉陵江贊歌》《我在閬中等你》《德高行遠》等眾多川歌,被譽為“川歌王子”。
“山連山、水連水,川腔渝調相呼應……”2022年11月4日,陳小濤演唱的《雙城記》電視音樂MV與觀眾見面。在國家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部署后,陳小濤非常敏銳、第一時間推出歌曲《雙城記》。《雙城記》采用了川渝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具有濃郁的川渝特色,讓網友們一聽倍感親切。“我對四川和重慶都有很深的感情,這首歌完美展現了川渝兩地之間的文化羈絆。”陳小濤說。
歌曲《德高行遠》是一首歌頌朱德精神品格的歌曲。陳小濤告訴記者,歌曲在錄制中經過了反復修改,為了展現一代偉人朱德的品格魅力,他還與詞曲作家多次赴儀隴縣及其他城市深入采風,聽其后人講述其生平故事,并參加了在南充舉行的相關研討會。
“我是喝嘉陵江水長大的,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令我們這些在外的游子魂牽夢繞。能站在家鄉的舞臺上,為我敬重的家鄉歌唱,可以服務于人民的歌唱,是我多年的心愿。”陳小濤說,工作再忙,走得再遠,家鄉仍然是永遠的牽掛,將繼續弘揚川歌,把川歌唱響世界。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楊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