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9日是第70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36屆“中國麻風節”。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弘揚時代精神,消除麻風危害”。
麻風病是如何傳播的?得了麻風病有哪些表現?
麻風病的平均潛伏期為3-5年,大多數患者緩慢發病,早期癥狀多不明顯且無特異性,患者往往不知不覺地得上了麻風病,甚至出現了畸殘才去就診。由于麻風菌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因此患病后也突出表現為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各種皮膚損害和以神經粗大、神經炎為主要特征的神經損害癥狀、體征。患者皮膚出現單個或幾個與皮膚齊平或邊緣高起的淺色、淡紅色或紫銅色斑疹,也可發生淡紅色或紫銅色的丘疹或結節,面部、耳垂及四肢皮膚肥厚、潮紅、發亮,眉毛部分或全部脫失,病人可呈“酒醉面容”或“獅面”。皮損往往不痛不癢,麻木、不出汗,皮損部位淺感覺(觸覺、痛覺、溫度覺)遲鈍或喪失,毛發脫失。絕大多數患者常常與皮損相伴出現周圍神經粗大及觸痛,但也有極少數病人皮損并不明顯。中晚期麻風患者常因神經損害等原因,出現口眼歪斜、塌鼻梁、爪形手、腕下垂、拖拉腳、短指(趾)、潰瘍、失明等嚴重畸殘。
麻風病可以治愈,并不可怕。
過去,由于許多麻風病人因未能被及時發現,延誤了診治,出現了令人恐懼的畸殘面容,這是導致人們害怕麻風病的最主要原因。其實,麻風病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可怕。首先,麻風桿菌對外界的抵抗力相對較弱,因而其傳染能力相對較低;其次,絕大多數人對麻風桿菌具有特異性免疫力,即使感染也不引起發病;第三,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麻風聯合化療方案,病人可直接在家接受治療,用藥1天后即可殺滅體內99%的麻風桿菌,多菌型病人規則服藥2年、少菌型病人服藥半年即可治愈,并能夠有效預防和減少復發。因此,只要我們努力做到了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能有效治愈麻風患者,控制傳染,預防畸殘,在全社會達到最大限度控制和消滅麻風病的目的。
1.傳染源:目前公認已知的唯一傳染源是未經治療的具有傳染性的麻風病人,特別是多菌型患者,其皮膚及粘膜損害處常含有大量的麻風菌,細菌常隨破損的皮膚和鼻分泌物排出體外引起傳播。
2.傳染方式和途徑:主要是通過長期密切直接接觸或經飛沫傳染,其次為間接接觸傳染。
⑴直接接觸傳染:研究證明多菌型麻風病人上呼吸道是向外界環境中排菌的最主要途徑,其皮損有破潰時也可向外界排菌。因此,健康人接觸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排菌的皮膚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飛沫后而感染,少數免疫力低下者即可發病。與具有傳染性的麻風病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接觸者發病率高,可能與長期密切接觸有很大關系。目前尚未發現麻風病有遺傳傾向。
⑵間接接觸傳染:麻風病人破損的皮膚或粘膜排出的麻風菌可沾染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當健康人接觸這些帶菌物品、水和土壤時則有被傳染的可能。理論上存在節肢動物作為傳染媒介的可能性,但目前還沒有證據。
麻風桿菌的抵抗力強嗎?
麻風桿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相對較弱。經紫外線照射30-60分鐘或經日光直射2小時即完全失去活力,但在碎冰中保存20天后或在室溫(14-24℃)條件下保存2周,活力才完全喪失;麻風菌對熱十分敏感,60℃10-30分鐘即完全失活。
感染了麻風菌就一定會得麻風病嗎?
絕大多數人(約占95%)對麻風桿菌具有特異性免疫力,即使麻風桿菌侵入機體也很快會被消滅而不引起發病,只有很少部分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免疫缺陷者才會導致發病。
(南充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