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老人賜福。張曉東攝
本報訊(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李奎見習記者鄭銳)1月8日上午,“我們的節日·春節文化論壇”在閬中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落下閎研究專家、春節文化研究專家、民俗研究專家、民間文藝家,圍繞春節及落下閎文化等,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學術研討。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表示,當一種節慶同時也是經濟資源的時候,其符號化的表現就變得十分突出。春節文化代表人物落下閎,作為春節形象代言人,符合中國人的需要,可以擔當中國年文化的符號代表。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博士后游紅霞認為,落下閎作為“中國年爺爺”的春節符號,應從閬中延伸到巴蜀文化,進而上升為整個中華民族統一的春節符號,最終在世界成為代表中國形象的文化標識。閬中可以設計和開發出更多的春節文化文創產品,產品可以卡通、可以真人,可以嚴肅、可以活潑。
“中國是歷法文明古國,中國的天文歷法曾經領先于世界數千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華夏傳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啟斌認為,漢武帝采納落下閎之意見,開創的中國陰陽合歷,后又經歷一百余次修訂,但其所包含的“24節氣太陽歷法”,始終未曾改變。
西華師范大學楊小平教授、王國巍教授、金生楊教授,以及閬中市文聯副主席陳恒、閬中落下閎及春節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劉明弟、閬中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學會研究員侯開良、南充市辭賦學會主席彭小平等,也紛紛以《落下閎研究史》《論春節文化中的生肖守護神》《落下閎姓氏名字考略》《關于落下閎天數文化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川北的春節文化》等為題,圍繞春節文化的核心價值和人文精神;如何進一步擴大春節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閬中如何進一步弘揚春節文化擴大對外影響力,提升旅游的含金量和知名度;春節文化的產業發展思考及提升春節文化的經濟價值等作精彩論述。
此次論壇由四川省落下閎研究中心、四川省落下閎研究會主辦,中華檔案文獻研究院、閬中市文聯等單位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