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絲源》劇照
大型雜技情景劇《東方絲源》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易立權實習生劉雨森朱澤華/文南充市雜技團/供圖
大型雜技情景劇《東方絲源》日前在高坪文化藝術中心進行了帶妝彩排。跌宕起伏的劇情,精美的服、化、道,高科技的聲、光、電等,每一幕都讓人震撼。“頂壇”“綢吊”等南充市雜技團的看家本領和舞蹈、魔術等有機融合,將給觀眾帶來非同一般的體驗。
據了解,《東方絲源》將在2022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首演,并在六合絲博園景區常態化演出。
A借用高科技全方位視覺效果呈現
南充市雜技團團長趙智敏擔任《東方絲源》藝術總監,他告訴記者,為了讓這部雜技情景劇故事吸引觀眾,將南充的絲綢發展歷史、絲綢產業發展歷程等絲綢元素進行藝術化加工,并以“雜技+舞蹈”的形式演繹出來,每個部分的故事都做到既緊扣史實,又注重戲劇沖突,最大程度把觀眾的心抓住。趙智敏介紹,在整個劇情編排上,既有烽火燃情,又有浪漫激情,劇情跌宕起伏,既向革命先輩致敬,也能喚起老一輩人對絲綢廠工作歲月的深情回憶。
除了劇情上的起伏,整部劇在情感上也非常注重節奏的控制。從民間興旺到世界矚目,絲綢文化的傳承、傳遞,每一步的艱辛、鼓舞、歡呼都能牽動人心。
為了進一步提高觀賞性,該劇在完整呈現南充絲綢歷史和絲綢產業發展歷程中,不但有精彩的雜技技巧展示,優美的舞蹈演繹,還借用了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全方位視覺效果的呈現將為觀眾帶來強烈的體驗感。
B拿出看家本領讓觀眾飽眼福
在現場帶妝彩排中,記者留意到,《東方絲源》這部劇給觀眾呈現了南充市雜技團很多看家本領,如“頂壇”“綢吊”“捷克棒”等技巧。
趙智敏告訴記者,南充市雜技團的“頂壇”技巧,目前在國內處于一流水準,而“綢吊”“捷克棒”等技巧也有不俗的實力。在挖掘南充養蠶織絲歷史過程中,主創團隊發現傳統的繅絲技藝會運用到大缸,而絲綢印染過程中需要將絲綢懸空上掛于高處,這就為他們將“頂壇”和“綢吊”技藝融入到絲綢制作過程提供了參照和融入的切入點。而在現在織絲制綢工業中,紡織工人用的紡錐等元素,又為融入“空竹”“捷克棒”等技巧提供了參考。
“《東方絲源》中融合了雜技、舞蹈以及大木偶、魔術等多種元素,并且有機融合沒有任何割裂感,是如何做到這一步的呢?”現場觀看帶妝彩排的觀眾付一虹在大呼過癮的同時,對此也很好奇。
趙智敏介紹,現代雜技與舞蹈、魔術等表演本身也屬于舞臺藝術,在一部雜技劇中,雜技始終都是主流,舞蹈只是對雜技所要呈現的故事情節進行補充和更清晰地詮釋。
“因此,在創作《東方絲源》雜技劇時,我們牢牢把握住了雜技與絲綢的聯系,而舞蹈等其它元素則成為加深聯系,使故事情節更具合理性、邏輯性以及藝術美感的粘合劑。”趙智敏說。
劇情簡介
《東方絲源》分為《絲源》《絲年》《絲魂》《絲戀》《絲都》《絲路》六部分,以桑蠶文化為切入點,以時間脈絡為主線,講述了世界絲路源點的前世今生、百年六合“絲路”的發展歷程。
遠古時代,嫘祖發現了蠶絲之道。源遠流長嘉陵江,千年綢都南充城。民間村落作坊,機杼陣陣、桑林繁密,一位老人笑著向孩子們講述嫘祖采桑養蠶的故事。萬年流淌的江水將蠶絲文化從遠古帶到了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