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巴菲特或減持比亞迪的傳聞打破市場的平靜。A股在經歷兩周橫盤后,上周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然而新能源板塊仍逆勢上漲,wind新能源指數5天漲4.22%,比亞迪上周五收漲4.7%,周漲幅為0.06%。
外資機構對近期強勢的新能源看法不一。部分外資資管機構投資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即使巴菲特真的要減持,也不值得驚訝。比亞迪市值已近萬億元,更多機構人士早在過去一年就開始部分獲利了結,有買也有賣;但也有觀點認為,備受熱議的主題實則已較為擁擠,外資機構更愿意關注稍偏冷門但估值更合理的主題,例如風能的設備制造等。
比亞迪為何大跌?
近期比亞迪股價大幅波動。根據港交所最新數據,7月9日,花旗銀行持有比亞迪股份1.63億股。而到7月11日,花旗銀行持倉增加2.25億股至3.88億股,占比35.39%。由于股份數與巴菲特的持倉股數一模一樣,市場預計花旗銀行持倉增加的2.25億股來自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于是,各界開始對“股神”是否高位拋售比亞迪議論紛紛,13日比亞迪A股收跌4.72%,盤中最大跌幅為7.3%;H股收跌11.93%,盤中最大跌幅為13.8%。
各界關注的是,往往一個長線投資人把股票轉到證券商或投行去,就預示著有下一個舉動:沽貨。至于為何比亞迪股價應聲大跌?畢竟“股神”拿到現在收益超30倍還沒賣掉。
也有券商迅速發聲,大有代替比亞迪“辟謠”之勢。東北證券分析師表示,巴菲特目前并沒有減持或減持計劃,真實原因是港交所規則變化,實體股票變成電子股票,而電子股票需要通過花旗等券商通道,這些券商都有一個CCASS賬戶。根據公司跟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交流,目前還沒有減持或減持計劃,而且如果真要減持自然也要公告。其實,此前巴菲特持有比亞迪的股份名字也有變更,2021年之前,口徑為中美能源控股公司,2021年年報口徑改為WESTERNCAPITAL。
但也有圈內人提及,“規則變動是最離譜的說法。第一,今天朋友曾致電港交所的投資者結算賬戶客服,說根本不存在規則改變;第二,我家中一直存放內銀的實體股票,也沒收到過任何通知要變成電子股票。”
不過,多位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事情的關鍵并不在巴菲特是否要拋售。比亞迪無疑是一家勇于創新、擁抱變化的優秀企業,但不少機構投資人士早就對萬億市值持謹慎觀望態度,“我們之前加倉還是在2020年疫情后比亞迪推出刀片電池之際,當時市值才一千多億元,目前確實高了。”某百億私募投資經理對記者稱。可見,關鍵在于不乏業內人士開始對估值更趨審慎,于是一有風吹草動必然會出現價格波動。
7月14日,即在拋售傳聞引發市場騷動的一日后,比亞迪公布其2022年上半年的業績預告,上半年凈利潤達到28億元~36億元,其中二季度更是環比翻番。二季度中比亞迪完成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億元至28億元,同比增長166%~198%,環比增長150%~250%。
逆勢高增長證明了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追捧,也側面印證比亞迪采取垂直整合供應鏈,零部件高度一體化下的高抗風險能力。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多次創下歷史新高,市場占有率更是遙遙領先,同比實現迅猛增長,推動盈利大幅改善,并一定程度上對沖了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盈利壓力。
但在業績造好之余,投資經理要去算一筆賬。
某外資私募的投資經理對記者比提及,6月10日,比亞迪市值就首次突破1萬億元,成為首家躋身萬億俱樂部的車企,當時動態市盈率就高達314倍。即使業績翻了幾倍,將估值消化到百倍左右,也仍遠高于正常車企或電池企業的估值。雖然2022年的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比亞迪開始賺錢了,但就歷史來看,翻幾倍的利潤并非常態。2021年全年,比亞迪實現凈利潤30.45億元,同比下降28.08%。
上述百億私募投資經理也表示,業內人都知道,比亞迪賣一輛車可能就賺5000元左右,去掉自產的電池,當上游壓力較大時,賣車的利潤率是較低的。“比亞迪向來喜歡用一個好技術,將其做到相對極致,再用一個極致的價格去討好消費者,贏得市占率。所以對于一線企業,當然可以給一定的估值溢價,但不能太夸張,畢竟無論是電池還是整車的競爭都十分激烈。”
新能源雖好但需警惕高波動
比亞迪也只是新能源的一部分。整體來看,新能源仍是確定性最強的板塊,也無疑是機構的寵兒,但更多機構開始警惕波動或放大。
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記者稱,近期,新能源和新能源車賽道出現資金過度擁擠,每天滬深兩市成交量前十名的股票都為新能源行業,新能源一個行業的成交量占兩市成交量的16%,比亞迪單只股票成交量占兩市成交量的6%。交易過度擁擠就埋藏了較大風險,一旦下跌資金出逃會造成多殺多的局面。雖然新能源和新能車的行業景氣度很高,但目前盤面交易上積累了較大的風險。
無獨有偶,上投摩根方面對記者表示,“我們最看好受經濟影響小的強勢行業,主要是新能源(光伏+新能源車)產業鏈。但由于上漲幅大,上漲速度快,一旦投資人覺得短期有可能達不到預期,它跌起來也很快,但跌下去后發現還是只有新能源板塊增長最快、最確定,所以又會買回來,這種來來回回造成板塊大幅波動。”
該機構提及,波動大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投資人信心不足,稍有風吹草動,會出現殺跌現象。
盈利的可見性和中長期滲透率提升的確定性,是機構持續愿意配置新能源板塊的關鍵。富達國際亞太股票研究總監繆子美近期表示,電動汽車制造商等綠色能源股是盈利能見度最高的股票之一。
她說:“如果一些公司因疫情在第二季度業績表現不佳,但第三季度的前景仍然相對完整,那么投資者往往會忽略不利因素,仍然傾向于增加頭寸。”
根據公開數據,小鵬汽車今年6月交付了1.5萬輛汽車,同比增長133%。同月,蔚來汽車和理想汽車的銷量至少增長60%。比亞迪的銷量幾乎增長了兩倍,達到134036輛;同時,機構對寧德時代利潤放緩的擔憂也有所緩解。上個月,該公司推出了一款電池,可以提高行駛里程,縮短充電時間。該股上周上漲3.5%報541元,逼近近5個月來的高點。
挖掘更冷門環節
也不乏機構希望在新能源領域挖掘更冷門的環節。
美國大型資管機構聯博匯智投資總監朱良對記者表示,“新能源其實是一個比較寬的范疇,也有不同的小的主題。近期出現擾動的主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都是比較擁擠、出現羊群效應的主題。這部分的配置需要考慮風險。”
朱良最看好的則是風能。他稱,“新能源產業鏈有很多細分,有能源的生產、基礎建設、充電樁等,我們看中的是比較冷門的部分。目前我們比較看好的是一些風能的設備制造,主要是因為過去風能制造本身是一個周期性行業,隨著政府補貼的介入和退出來詮釋它的周期性。在過去一年進行了充分的價格戰,之前的補貼已經消失了,這時它的估值水平已經得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同時市場份額也進行了一部分整合。”
另外,在多數機構看來,由于境外的衰退的擔憂,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調,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對下游環節的企業也存在利好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