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稚發(右)深入社區宣傳剪紙
袁稚發剪紙作品《童趣》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羅琴實習生唐萱穎文/圖
一把剪刀,一張紙,加以靈思巧妙的創作,一幅幅生動自然的剪紙作品就躍然紙上,這就是剪紙的魅力。
今年41歲的袁稚發是土生土長的儀隴人,也是儀隴剪紙縣級非遺傳承人。7月13日,在儀隴縣剪紙博物館,袁稚發向記者講述了他和剪紙的不解情緣。
A少年結緣剪紙成美術啟蒙
袁稚發是儀隴縣觀紫鎮人,少年時期,剪紙藝術像一粒種子,在他心里生根發芽。“我12歲時,有一次美術老師辦板報,我看到老師粘貼了一幅剪紙作品,當時我不知道這是什么藝術形式,第一印象是覺得很可愛,很吸引我。”袁稚發出于好奇,找到美術老師詢問這是什么畫,如何制作等問題。看著老師憑著一把剪刀一張紙,三兩下就剪出一幅作品,袁稚發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初中畢業時,因為對剪紙感興趣,我專門選擇美術教育專業,雖然學校主要學習理論知識,但是我一直把剪紙當做最大的愛好。”袁稚發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參加學校的匯報展演,他都精心奉上一幅剪紙作品,贏得老師同學們的稱贊。
從師范學校畢業后,袁稚發回到家鄉儀隴,成為儀隴縣銅鼓中學的一名美術教師。“我喜歡剪紙藝術,我也希望我的學生能夠領略剪紙藝術的魅力。”袁稚發告訴記者,擔任教師期間,他帶領學生一起感受剪紙的魅力,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創作了多幅剪紙作品,多次在比賽中獲獎。幸運的是,在比賽中,袁稚發和儀隴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何小鏘相識。
B拜師學藝原創作品受青睞
“認識何老師后,他教了我很多剪紙方面的專業知識,包括怎么剪、怎么刻、怎樣更好地設計,讓我受益匪淺。”袁稚發告訴記者,每一次和何小鏘溝通交流,自己都能學習新的知識,在一點點學習中,袁稚發的剪紙技藝不斷成熟。
“因為喜愛剪紙,2019年我被抽調到縣文化館,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我對剪紙的理解和感情也更深了。”憑借著對剪紙的熱愛和不懈追求,袁稚發原創作品《百獸圖》入選2020年四川省鄉村藝術節展出。
讓袁稚發最難忘的則屬2020年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儀隴剪紙作為非遺展示參加了此次進博會。為了參加此次進博會,袁稚發和老師何小鏘專門設計了五個進博會吉祥物進寶的圖樣,造型生動的進寶剪紙作品受到了國內外參展人員的喜愛。“有個國外展商守著我們給他剪了一套進寶的圖案,他愛不釋手,連連稱贊,告訴我們回去要和家人朋友分享。那一刻我為我們的剪紙自豪,為我們非遺文化自豪。”袁稚發感慨地說。
C傳承創新走進社區和學校
從一個剪紙愛好者成了儀隴剪紙縣級非遺傳承人,身份的轉變,也帶給袁稚發更多的責任和動力。“以前我自己喜歡剪紙,現在我想讓更多人和我一樣愛上剪紙,在剪紙中感受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袁稚發表示,剪紙是來源民間的一種藝術,無論是剪刀還是紙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所以剪紙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在文化生活豐富的今天,如何將這項傳統的非遺藝術傳承發展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此,袁稚發帶著剪紙,走進儀隴的學校、社區,讓學生、居民在動手操作中體會樂趣。“一些學校的美術老師在我們的帶動下,不僅喜歡上了剪紙,也成了剪紙非遺傳承人。”袁稚發告訴記者,在儀隴縣新政小學,美術教師劉秀珍就是儀隴剪紙縣級非遺傳承人。該校成立了剪紙社團,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剪紙活動。
除了帶著剪紙進校園、進社區之外,在袁稚發家中,17歲的女兒袁毓翎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是儀隴剪紙的忠實粉絲。目前,正值暑期,在外讀大學的袁毓翎回到儀隴,主動提出要和父親一起進社區開展剪紙宣傳活動。“她從小就喜歡剪紙,長大之后這項愛好一直沒丟,每次剪出新作品都讓我點評,我們經常在一起探討剪紙作品設計。”說起女兒愛好剪紙,袁稚發的臉上笑意藏不住。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我們儀隴剪紙的精彩,讓剪紙走進百姓生活。”袁稚發說。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正是有了像袁稚發這樣的非遺傳承人,儀隴剪紙的獨特魅力得以讓更多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