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大木偶戲《跪門吃草》表演受訪者供圖
川劇非遺傳習班學員表演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羅虹實習生任佳容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公告,四川省劇目工作室(四川藝術基金管理中心)組織專家對2022年全省申報(報送)的四川藝術基金項目進行了評審和論證。根據綜合評定、審定情況,全省對85個項目予以資助,我市4個項目入選。其中,西華師范大學的四川青年合唱編創與指揮培訓班入選青年藝術人才培養(培訓班)立項資助項目;南充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王丹丹及作品《香滿堂》、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李東及作品川北大木偶戲《跪門吃草》、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青年教師陳楚文及作品《太陽出來喜洋洋》入選青年藝術人才培養(個人)立項資助項目。
1創作《香滿堂》講述南充人的美食故事
說起本次成功入選,南充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的王丹丹連說“沒有想到”。自2005年在北京完成舞臺導演專業學習,回到南充的王丹丹一直從事舞臺劇目的創作。
王丹丹介紹,多年來,她先后寫了不少作品,有小品、兒童音樂劇、神話劇等。其中,由她自編自導的音樂小品《變臉》在四川省第十六屆戲劇小品(小戲)比賽中榮獲三等獎。
能夠以編劇的身份入選四川藝術基金2022年度立項資助項目,對于導演身份的王丹丹而言,簡直是意外之喜。“本次報送的劇目是昨年下半年編寫的《香滿堂》,分場大綱已經完成,劇情構思也基本完成,正在著手寫劇本。”王丹丹告訴記者,《香滿堂》主要講述的是改革開放后,有的人選擇出去闖蕩一番,有的人選擇堅守在本地、過安穩的小日子。在南充,一對夫妻因為有著不同的想法,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開啟了不同的人生。劇情以美食為主線,輕松幽默,反轉不斷,令人意想不到。
“目前,展現南充絲綢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嘉陵江文化等的劇目已經有很多了,但美食方面還比較少,所以我才想要寫這樣一個劇。”王丹丹說,劇本的編寫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為川劇的唱詞要求較高,既要押韻,又要有文學意味,因此,她力爭今年內完成劇本創作,明年爭取能夠繼續申報四川藝術基金大型舞臺藝術創作立項資助項目。
2傳承創新傳統劇煥發生命力
與王丹丹不同,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李東作為舞臺藝術表演人才入選四川藝術基金2022年度的青年藝術人才培養(個人)立項資助項目。如何將由川劇傳統戲彈戲《跪門吃草》改編的川北大木偶戲表演好?從去年3月開始,作為主演的李東就不停琢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表演方式,使傳統戲煥發新的生命力。
“劇中須賈的‘三跪’有著不同的心境,有緊張、有惶恐、有內疚,如何通過手中的大木偶將人物的不同狀態表現出來,我進行了很多嘗試。”李東說,他嘗試通過手、眼、身、法、步表演好角色的唱、念、做、打,揭示角色的內心世界,準確地做好每一個動作,并賦予它們一定的表演內涵,不做機械的、無目的的表演。幸運的是,由他主演的《跪門吃草》在2021年四川省第五屆曲藝雜技木偶皮影比賽中榮獲三等獎。
與手舉木偶表演不同,舞蹈是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每次聽《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經典巴蜀民歌,腦海中總浮現兒時祖輩們在田間忙碌和舞動翻山鉸子慶祝豐收的場景。”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青年教師陳楚文說,正是源于這樣的靈感,他去年編排完成了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太陽出來喜洋洋》,通過卡農、賦格等編舞形式,調度燈光、音樂、舞美等元素,生動展現鄉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土生活,展現新時代新生活的美好。該作品還榮獲四川省第十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之前這部作品是由中小學生表演的,接下來,我將繼續在音樂、服裝、動作等方面進一步打磨,由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專業的學生表演。”陳楚文說,十分期待《太陽出來喜洋洋》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小檔案
四川藝術基金
四川藝術基金是由省政府批準設立,旨在繁榮四川藝術創作、激活創作熱情,形成良好藝術創作氛圍,推出更多具有四川特色的文藝精品、培養藝術創作人才、推進四川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公益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