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縣離堆小學學生學習剪紙
高坪竹編非遺傳承人萬學為南充高中臨江校區的同學們授課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譙靈敏文/圖
讓廣大青少年了解非遺、喜歡非遺,是讓古老技藝代代傳承的關鍵。
在南充,有不少學校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來。如,儀隴縣離堆小學成立了剪紙社團,南充高中開設了非遺特色文化課程,大中專院校、相關院團合作開辦了“非遺傳習班”……在校園這片溫潤的土壤上,非遺之花正絢麗綻放。
A興趣社團里學習剪紙
儀隴剪紙是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年來,儀隴剪紙在傳承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進校園就是其中之一。
6月16日,儀隴縣離堆小學剪紙社團課堂上,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正小心翼翼地剪、刻著手中的彩紙。一張普通的紙片,在他們手中變幻出各種各樣栩栩如生的圖案。教室一角,五年級5班的林玥彤和五年級2班的康詩瑤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兩名女生手里拿著小小的剪刀,全神貫注地修剪著各自手中的作品。雖然是同桌,二人卻始終保持著“安全距離”,生怕打擾了對方的創作。
據了解,儀隴縣離堆小學剪紙社團成立于2020年,旨在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學習剪紙。“儀隴是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的故鄉,在平時的社團活動中,我們除了會讓學生們了解非遺的相關內容,還會將儀隴剪紙這一非遺項目與紅色文化結合,讓同學們剪刻相關題材的作品,讓大家在感受傳統文化氛圍的同時,將愛國主義情懷根植心中。”剪紙社團的老師何宇介紹,目前,該社團共有40余名成員,主要為學校四五年級的學生。每周二、周四,同學們都會來學習剪紙。剪紙題材除了紅色文化,還涉及花鳥蟲魚、人物肖像等。
B非遺傳承人校園授課
每周星期三下午,南充高中臨江校區的學生們都會迎來一位“特殊”的老師,她就是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高坪竹編非遺傳承人萬學。
2008年,高坪竹編被列為南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0年,南充高中臨江校區開設非遺特色文化課程,并建立專門的竹編教室,萬學為外聘教師,每周星期三下午為學生們授課。
6月15日,正值萬學在校授課的日子。記者看到,竹編教室與普通教室不同,單從裝飾裝修就透露著濃濃的文化氛圍,墻上懸掛有高坪竹編優秀作品的照片,以及高坪竹編簡介、工藝流程等。萬學為同學們講解了竹編器具———杯墊的編織方法。同學們的課桌上擺放著各色竹條,一邊聽著老師的講解,一邊饒有興致地編織起來。“沒想到普通的竹條能變幻成這么精美的物品,希望這樣的文化可以傳承下去,并且走入千家萬戶。”上完課,該校初二8班的劉江蔚檸說。
據了解,除了聘請高坪竹編非遺傳承人萬學,該校還聘請了儀隴剪紙傳承人何小鏘為外聘教師,何小鏘每周定時到南充高中順慶校區為同學們授課。“希望通過這樣的特色課堂,讓學生了解南充文化,鍛煉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該校相關負責人說。
C傳習班學員變身專業演員
在南充眾多的非遺項目中,川北大木偶、川北燈戲知名度頗高,均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確保這兩項“國字號”非遺薪火相傳,市級部門與大中專院校開始尋求新的路徑,2016年以來,相繼在四川省服裝藝術學校、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設立川劇“非遺傳習班”,面向全省招收具有一定天賦的學生,學習川劇及川北燈戲;2018年6月,在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創辦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學歷教育傳習班,助力川北大木偶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今年16歲的王奕靈是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川劇“非遺傳習班”的一名學員。她從小就喜歡川劇,對詼諧幽默的川北燈戲也很感興趣。2016年川劇“非遺傳習班”開班,時年10歲的王奕靈在父母的陪伴下趕來報名。最終,經過嗓音、形象、形體三輪測試,如愿入選。6年來,她白天練基本功、晚上上文化課,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6月底,她將從學校畢業,進入市川北燈戲劇團工作,成為一名真正的川北燈戲演員。
“川劇‘非遺傳習班’首批學員有39人,和王奕靈一樣,他們都迎來了畢業季,將完成從學生到川劇、川北燈戲演員的轉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手記
傳承的青春力量
從高坪竹編、儀隴剪紙等民間技藝,到川北大木偶、川北燈戲等表演藝術……這些從山鄉走進大眾視野的非遺項目,都是南充寶貴的文化財富。
如何讓這些非遺項目永葆青春活力,關鍵在于傳承,而傳承不可或缺的便是培養傳承人,校園就是這樣一片沃土。
通過開設興趣社團、特色課程等形式,讓青少年有更多機會接觸非遺;通過大中專院校與相關院團合作開辦“傳習班”,民間師徒傳承模式發生了轉變……如此創新,比比皆是。
非遺進校園,為傳承注入了一股股磅礴的青春力量。傳承向未來,青春的力量將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閃耀光芒。